• 真正好电影不用这样 导演程耳:我不迁就市场
    导演程耳来沈宣传《罗曼蒂克消亡史》。  沈阳晚报12月21日报道  由程耳执导,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袁泉、淳、倪大红、霍思燕、杜江、钟欣桐等主演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日前正在沈城热映。该片网友和评人口碑极佳,但也有部分影迷直言“看不懂”,该片票房相比同档张艺谋大片《长城》,则有不小距。昨日导演程耳来沈与辽宁省影视家协会、沈阳市影视家协会的部分领导、会员畅谈该片,并接了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程导对坊间争议大的该片跳跃式剪辑方式做了解释,他直言目前剪辑方向是自己磨了—年多选择的最好的结果:“这是—部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化以外,其他可能的电影,因此我不会迁就—些欣赏不了这类电影影迷。”相比剪辑,片中诸多大腕演员的表演有口碑,对此程耳表示他强调对演员要“精确控制”,“不会说太多戏、排练太多次,我就要求他们做到要求的东西,无论是多大的腕儿。”  程耳直言,目前这个是最符合自己理念的版本,“看得懂这部电影的影迷,对影片的评价都让我非欣慰。我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做到—个高度,真正好电影,而不是为了迁就市场而‘往下走’。”《罗蒂克》呈现了近年华语电影中难得的集体高水准演,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袁泉、杜淳等演员都挥出极高的演技。程耳表示,片中演员的名气足大,对他非但没有压力,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们不像新人演员,不用调教,每个人都有精湛的技。”现场交流时,沈阳市影视家协会驻会秘书长克彬等专家都觉得,《罗曼蒂克》故事背景复杂,其实可以拍摄多部曲,对此程导表示,还要看这“第—部”的市场表现,“这不是—部爆米花大片,需要沉下心来欣赏。”
    2016-12-21 11:15:48罗曼蒂克消亡史
  • 终于清晰了 解开《罗曼蒂克消亡史》9大谜团
    王妈(闫妮饰)和车夫(杜淳饰)  金羊网-羊城晚报12月21日报道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上周五,两部国产大片同时上映。一部是张艺谋导演的《长城》,集结了马特·达蒙、景甜、刘德华等明星,电影上映4天累计票房已经接近5亿元。另一部是青年导演程耳执导,同样集结了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等众多明星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但该片上映4天累计票房只有7000万元。前者虽然票房飘红,但口碑却跌落谷底,目前豆瓣评分5.4分;而后者票房失意,口碑却很好,豆瓣评分7.6分。  前日,《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携主演葛优、杜淳、钟欣潼、霍思燕和吕行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出席影片映后交流活动。对于影片不按正常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电影美学上的尝试,导演和主演们都进行了解答。  非线性的叙事  《罗曼蒂克消亡史》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也就是把时间打乱,通过重组不同的时空片段来呈现整个故事。观众在电影中会看到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是三个——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饰演的“小六”。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整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如下:  1934年,电影明星吴小姐(袁泉饰)出演了《花好月圆》。而在戏外,其丈夫(吕行饰)跟卢师长的三姨太在一起时被发现。为救丈夫,她向陆先生(葛优饰)求助,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此事,并把她引荐给更高权势的戴先生(片中未出现)。  同年,陆先生的道上大哥王老板(倪大红饰)的太太小六(章子怡饰)想离婚,陆先生答应小六让她演《花好月圆》女主角,取代原主角吴小姐,以求让她安分点。后因小六跟电影男主角(韩庚饰)勾搭上,让王老板很没面子,她被要求离开上海,陆先生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饰)将她送往苏州。途中,渡部杀死了同行者并强奸小六,把她带回家囚禁成为性奴。其间,王妈(闫妮饰)把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饰)引荐给了陆先生做贴身侍卫。  1937年,淞沪战役前夕,陆先生出面跟周先生(赵宝刚饰)谈判,解决了罢工事件。日本为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跟黑帮大哥王老板、老二张先生以及陆先生谈银行合作。日方察觉陆先生有意打消张跟他们合作的意向,于是计划把陆先生杀死,身为间谍的妹夫渡部同意杀死陆先生,结果陆的家人全部被杀。  1941年,陆先生在香港通过报纸看到了张先生跟日方合作成立银行的新闻,于是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潼饰)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同年香港沦陷,戴先生委托陆先生照顾吴小姐一起逃到重庆。  抗战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上海收容所找到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吕宋岛。佯装成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车夫,当面杀死了渡部的大儿子,小六同时举枪击毙渡部。  1949年,陆先生独自一人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九大剧情疑问  在创作《罗曼蒂克消亡史》剧本的同时,程耳也在写同名小说集。同名小说集收集了七个短篇小说,其中《罗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鸡》、《女演员》这三个故事和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中有好几段对白,和小说文本一模一样。  在以下对本片的几大疑点解析中,不仅包括小说中的内容,也包括导演的阐释和演员的看法。  1、陆先生、王老板、张老板真的有历史原型吗?  虽然导演在多次采访中表示,整个故事纯属虚构,但热爱历史的观众也能找到对应的人物。历史上,上海青帮三大巨头分别是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同名小说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直接写的就是杜先生。马晓伟饰演的老二张先生对应张啸林。而倪大红饰演的王老板,在小说中写的是黄先生,对应的是黄金荣。  有意思的是,倪大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演的这个角色,写的应该就是这位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样的人挺难演,没有他的经历记录,但又家喻户晓,这分寸不好把握。”葛优则说,他在拍戏前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但不必把陆先生直接跟杜月笙对应,“只要把陆先生看做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就可以了”。  2、渡部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吗?他为什么放走了陆先生?他对小六有爱吗?  导演表示不单这个人物是绝对虚构,整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因为所有核心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渡部放走陆先生,是因为他知道陆先生会帮他抚养两个孩子长大。  在一场饭桌戏上,渡部俯身捡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导演说,这个动作是为了和后边的剧情产生联系,但不一定是爱慕,更多的是一种留意。而在车上强奸了小六之后,渡部拿她的手帕擦干净血迹,他犹豫了两秒,最后还是扔了。这犹豫的两秒,说明他对小六动过心。此外,渡部对小六临时起意,不仅因为正好遇上了载有日本兵的军车,还因为看见了她耳朵上的樱花耳环,这两点刺激了他。  3、小六在片中对陆先生和渡部有感情吗?  小六当上《花好月圆》女主角后,试镜时念了几句台词:“导演,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呢?”在庆祝她当上女主角的饭桌上,小六还说了一句:“我可能没死,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活了下来。”这句话是理解这个角色的关键。她先是真花痴,但也有过真感情。小六是大哥王老板的人,陆先生心中对她是有情的,但不能表露。在接受采访时,葛优也说,陆先生对小六确实是有爱的,“反正心里有事儿”。而小六委身于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爱就是吃饭,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爱。有一场戏中,小六的眼角默默流下两滴眼泪,那表现了她最后的绝望。  4、王妈和车夫的身份是什么?  在王妈引荐车夫给陆先生之后,对他有过一番告诫,比如不要东张西望、眼神要活络。从车夫敏捷的身手来看,他的出身并不简单。而王妈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连戴先生也让她去给吴小姐当说客,说明她的身份也不简单。导演说,如果今后有机会拍续集,会拍关于王妈和车夫的故事。所以不妨大胆猜测,王妈和车夫都是军统派来的人?  5、小五为什么要去车站杀张先生?  本来陆先生只是交待小五为车夫准备一张通行证,并把枪放到水桶里即可离开。车夫知道会发生命案,因此让小五赶紧走,并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间有感情,可以说他俩都是陆先生的人。而小五选择留下开枪为陆先生报仇,是因为她爱陆先生。钟欣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小五对陆先生是真爱:“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此外,在小说里,小五在陆先生去香港后为他生过一个儿子,但儿子并不认他。  6、为什么最后要把渡部的大儿子杀死?  片中,陆先生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找到渡部是在1945年,渡部的大儿子已经19岁。小说中提到原因之一是陆先生为了逼渡部从战俘营出来,这样才能让小六开枪击毙他。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则补充说,大儿子已经是成人了,而陆先生的儿子也是被渡部杀死的,两次枪杀的背景音乐也一样,他认为这能够体现战争的荒诞性。  7、吴小姐和丈夫在电影里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埋下伏笔。电影里吴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戏中戏的默片中。因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这件事。这也为后来陆先生帮小六得到《花好月圆》的角色埋下了伏笔。二是调侃当时的电影,吴小姐的历史原型是胡蝶。片中,吴小姐和王妈有一段关于看不看得懂电影的对话:“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而如今21世纪的观众看的正是20世纪的故事。三是启发了陆先生。电影里戴先生让陆先生带吴小姐飞往重庆,吴小姐说在重庆快饿死了:“这里的东西样样都难吃,大概是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不喜欢吃这里的东西,喜欢上海,所以喜欢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吃哪里的菜。”陆先生听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厅,意识到他是间谍。此外,导演认为吴小姐和丈夫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现的是罗曼蒂克从有到无的过程。  8、童子鸡和妓女这条线是多余的吗?  有影评说童子鸡是年轻时的陆先生,其实并不是。电影里,童子鸡的故事停留在他对霍思燕说:“我养你。”但在小说中,童子鸡其实是活得最久的:“作为这群人中的最长寿者,卒于1968年10月。现在的一切都还只是起点。”导演解释说,电影没有继续讲童子鸡的故事,是因为不想让所有的罗曼蒂克都消失:“我让罗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不想让电影过于残忍。”霍思燕也补充说:“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我坏了行规。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  9、电影里频繁出现的黑猫有什么寓意?  这只黑猫其实什么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视点之一。它不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养在地下室,也见证了鸿门宴的枪战。一直到渡部出发执行新的任务,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现。导演说,这只猫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们在不开机的情况下一直拍它,大概拍了两个小时的素材。它串起整个故事,知道一切。”  ●音乐会否太满?  艺术美学风格  问:影片的音乐用了舒伯特的《冬之旅》,还有重新演绎的《卡门》以及原创英文歌,有观众认为片中的音乐好像有点太满了,另外梅林茂的音乐也让不少人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程耳:片中章子怡出场,到她和浅野忠信坐车离开,只有这段音乐是梅林茂做的,其他音乐是由年轻作曲家郭思达做的。片中钢琴曲由赵胤胤演奏,《卡门》的小提琴曲由柴亮演奏。至于艺术上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的感觉是音乐用得刚刚好、很合适。我们回避了苏州评弹以及那个时代的上海老歌,因为这两种手法以前都用过了,而且那个年代西洋音乐已经出现。我们用英文歌是希望带给观众一种跳出去的全新的感受,至少在美学上显得不那么拘谨。片中的两首英文曲子,第一首《带我回家》用了两次,分别是陆先生儿子被杀以及日本人儿子被杀的戏。我的初衷是体现宗教感和立体性,有对战争的反思。第二首是插曲《带我去上海》,表达了小六对自由的向往。  ●构图为何对称?  问:片中有大量对着人物的特写镜头,构图也遵循严谨的对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有观众感觉像在看《布达佩斯大饭店》。  程耳:我一直偏爱对称,无论是叙事还是构图,都讲究对称,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在拍摄前,我们会尽可能做规划和准备,除了固定镜头和俯拍镜头,我们基本没有用移动镜头。我们希望让观众有种“凝视”的感觉,呈现出一种端庄、雅致的氛围。  ●镜头致敬经典?  问:不少影迷在片中看到了昆汀的暴力美学,看到了《教父》、《美国往事》、《花样年华》等多部经典作品的影子,这是有意为之吗?  程耳:影片并没有致敬《教父》的意思。但在上学时,《教父》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影,我吸收了他们的营养。我个人非常喜欢昆汀。不光是暴力美学,昆汀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陆先生和小五(钟欣潼饰)吴小姐(袁泉饰)童子鸡(杜江饰)和妓女(霍思燕饰)
    2016-12-21 10:06:22罗曼蒂克消亡史
  • 万千男人都想要扑倒的角色 非她莫属
      整部[罗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饰演的小六是第一个以正面示人的角色。  ▼  半倚车窗,注视沿途夜色  神色漠然,隐隐有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风雷之声  再次出现,故事已经折回到1934年。这一年,春节是2月14日,无闰月,无春年。舞蹈教室里,一男一女舞蹈。音乐淙淙,欲望横陈。  再后来,这个风波劫难的女子,向曾经震烁上海滩的陆先生鞠了一躬。时间涣散,罗曼蒂克消亡。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锦衣华服到椎髻布衣,小六,是罗曼蒂克的魂魄,也是罗曼蒂克的消亡。  电影开篇前两个镜头,第一个是渡部换衣,第二个便是半倚车窗,神色寥落的小六。以王先生为中心的家族里,她第一个离开上海,又在离场的途中,率先“出场”。这是一个被寄予了太多符号的角色。  小六是消亡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风情万种的交际花,到不见天日的阶下囚,生死语境,轮番交替。她是因果,是宿命,也是开始和结束。  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早在1934年的当口,就由她自己说出了。  那一出[花好月圆]里,小六问导演自己的角色是怎么死的,结果导演也不知道,还说或许到最后,她又活了。  小六讲述这段经历,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这次聚餐几乎成为章子怡的独角戏。言语间时而带着“你猜怎么着”的问答,时而神情疏落。这个对命运时时悬坠的女子,在家族的聚餐上,在为自己争取,也给其他人表现。  而综合小六的遭遇来看,她在饭桌上讲述的那一段经历,恰是其以后的铺陈——王先生放了她一马,以为万事大吉;又被渡部囚禁,做好殒命的准备;可后来又死里逃生。或许这一辈子,连她自己都搞不清何时是生,何时又是死。  而她在片中试的那一场“死戏”,则更富玩味,戏中人死亡的前因后果,便等同于时间线索上罗曼蒂克的消亡。  小六的命运,要从她参演[花好月圆]之前说起。  彼时小六还在上海,舞蹈教室里,她与老师摆弄那些胆大包天的动作。[2046]里,对着周慕云抛下那句“算我嫖你”的白玲,同样目无一切,又魅惑刻骨。  12年过去,舞蹈在这一段落里的章子怡,不怎么笑,红唇微翕,诱惑剂量恰好,令人魂飞魄散。章子怡发现了那个刻在石碑上秘密,她知道这个角色的柔软需要一点点坚硬去配置。  磨难来临之前,小六活得花枝招展,厌烦了那些总用千篇一律地用多情为薄情开脱的男人,因此亦不屑于把男人当做自己后半生的赌注。  所以做花痴是最好的铠甲,可以对任何异性着迷,却从不将心交予他们。人情场走得多了,也意识到,大家不过是“玩玩”,但“玩玩”,亦不过“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而已。  从小六与赵先生的情事败露,王先生让渡部送她出走上海开始。章子怡便拿出了与以往完全迥异的状态,来演绎接下来的一段劫难风波。  离开繁华而纷乱的十里洋场,小六坐上开往苏州的汽车。由此,影片开始对战争的大量认知,投放在小六的人生轨迹中。  从王先生为小六规划的离开路线来看,她终将去往的华北地区,正是即将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地域。或许连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一去,恐怕不会太平。  所以与在陆先生的车里不同,离开上海的一路上,小六轻佻、随性的语气已然消失。一个磐石般的女子,正从她的伪装中,慢慢显出轮廓。  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状态,章子怡给出了不止这两种的层次,她用不断变化的坐姿与视线,去诠释小六内心压抑的恐慌,越来越明朗的未知和渐渐坚定的信念。重要的是,她始终没看渡部一眼。  变故是在一辆运兵车驶过后发生的。  变故的始终,没有台词,只能看到渡部的粗野和小六的惊恐。渡部看向小六的那个主观镜头,没有人会说章子怡不美,从耳朵、下巴、脖子再到嘴唇,那些在男人眼中最性感也最隐秘的部位,亦被章子怡带出了一种理所当然。这种美是躯体,但并未拘泥于躯体。  雨歇风停,演员章子怡带着角色小六,呼吸压抑,轻微地颤抖,但依旧不看向渡部。一辆车,停靠在无际的芦苇荡。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从这里转了一个弯,走向了它必然走向的结局。  1934年,一个骨子里流着日本人血液的“上海人”,残暴、下流与冠冕堂皇,背后又矗立着怎样一个时代乃至战争的隐喻?小六不只是小六,渡部不只是渡部,那辆车也不仅仅是被强暴而风雨飘摇的陆地之舟。  故而,从小六不得不离开上海的那一刻起,她的罗曼蒂克就注定要在所谓的旅途中,消磨殆尽,劫后重生。  翻开章子怡的作品履历,尽管万千繁华,各有微妙,但在小六被渡部囚禁的一段中,她的表演亦堪冠艳。因为从那一刻起,你再无法从小六的身上,寻到章子怡以往任何一个角色的影子,她的悲苦、无助甚至最后隐忍而不发的盛怒,都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烙印。  囚禁的时间段里,关于时间和时间里依稀可辨的线索,是另一场罗曼蒂克的开始与消亡。  一开始,渡部去密室看小六,端着一碗饭。后来,小六被带到内室,同样不乏吃饭的镜头。重点在于,饭食之外,她必须用身体一点点迎合渡部的欲望。端坐在时间线里的食色,仍然是一个盛大的隐喻。  食、色两部分的场面交叉剪辑,轮番登场。高潮那一秒,有泪水顺着小六眼角悄然滑落,让先前所有的情绪,合体成一种颇堪玩味的愤怒。她悲伤于自己从一个向往自由、渴望罗曼蒂克的女人,变成这样一具行尸走肉——明明离开上海前,她还对陆先生说,“我不想成为行尸走肉”。她当然也愤怒,愤怒渡部强行按压在身上的罪恶。  ▼  “整部[罗曼蒂克的消失史]中,小六曲折的遭遇背后,不仅是时代齿轮下女性命运的悲歌,更影射了一个时代的光荣与衰竭。  如小六与赵先生谈论的雅、俗之别。离开上海前,她在自以为的“雅”中做花痴,自得其乐;1945年9月的战后收容所里,陆先生见到的小六,已然卸下所有光鲜,她鞠的那一躬里,尽是对“俗”的致意。  这一躬,章子怡解去繁华,返璞归真。她是玉娇龙、是白玲,是小百合,是宫二先生,但她最后是独一无二的小六。  最后向渡部开出致命一枪的,不是翻手云雨的陆先生,也不是他身边狂风骇浪的杀手,而是小六。故事的结尾,这个被日本人毁灭的女人,放下长久的隐忍,亲手完成了抗日行为。开枪的时候,蓝天白云,绿树摇曳。  一个女子所追求的和所得到的,都在这一枪之后,随风作散。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向上。  也怪不得有人说,小六,只能章子怡来演。  本文原刊载于“看电影杂志”
    2016-12-21 09:48:21罗曼蒂克消亡史
  • 演员也要拼文笔 杜江"罗曼蒂克消亡"获赞
      杜江罗曼蒂克消亡史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演绎罗曼蒂克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饰演童子鸡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主演杜江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2016-12-19 17:35:10罗曼蒂克消亡史
  • 直言“越来越不爱说话” 葛优:我现在只演配角
      葛优  新片《罗曼蒂克消亡史》正在热映中。昨日,该片导演程耳携主演葛优、杜淳、霍思燕、钟欣潼、吕行等到广州出席“千人见面会”。接受采访时,主创们表示,没有刻意把影片和历史联系在一起,一切都在于观众的理解。一直比较低调的葛优则坦言,自己越来越不爱说话,电影交给观众评价就是了。对于未来的计划,他说,自己只能演配角了。(记者曾俊 图:王维宣)  关于影片和历史:没有刻意绑在一起  该片上映以来,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引起热议。观众看来,该片留下了许多可以解读的空间,比如王妈与车夫之间的关系。有观众质疑称,电影为什么后面会放了另一个小孩,导演解释说:“这是我们对战争的反思,之前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杀小孩,其实那个小孩已19岁,是少年了,他们的相互杀戮就是战争的荒谬之处,我非常谢谢大家提议要把他们都干掉,但因为另外一个小孩还没有18岁,而我主张不要在电影里杀小孩。”  此外,有人好奇,为什么要用小张的故事来开场?导演程耳解释说:“我们要力图呈现旧上海的众生相,小张的生活很有人生况味的感觉,尽管活得很悲,但依然有道德标准,是乐于助人、舍生取义的,始终都有一种宿命感。”  不少人会把影片和历史联想在一起,认为葛优扮演的陆先生就是历史上的杜月笙。葛优说,自己的确参考过他的资料,但没有刻意把两者绑在一起,“我就想把他定位为有钱有势的人,观众理解成什么都随便了”。导演则说,其实片子虚构的成分更多,“但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有历史知识,你把电影和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可以,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单独去看电影,也能看懂”。  在影迷心中,程耳导演的作品数量很少,但其冷酷的风格使得他拥有一大批粉丝,而他的作品经常有许多留白,新片也是如此。对于这个做法,他说:“我们删减的镜头不多,观众觉得意犹未尽就是对的了,因为我们还准备拍续集。”  关于章子怡的表演:“我只能说好”  被问及怎样评价葛优的表演,导演说:“葛优不是随便可以评价的,这次他把演技和个人的魅力结合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有许多朋友跟我说,他在最后摘下帽子的时候,许多观众都掉泪了,那是为他的魅力而掉泪。”  谈及首次扮演黑帮大佬的过程,葛优表示,拍摄之前会和导演商量着怎么演,最后的成果完全是导演指挥得当。对于片中与章子怡有比较朦胧的情感关系,葛优调侃说:“自己内心是有事的,但具体如何要看每个人的理解。”导演则补充说:“心里有事是最罗曼蒂克的。”  另外,电影中有大量吃饭的戏份,葛优大赞“粥和包子的味道都是挺好的”,“但是大家都说你只喝粥不吃菜,因为吃菜会嘎吱嘎吱响,会影响说台词”。  葛优和章子怡以前在电影《夜宴》中合作过,是尔虞我诈的关系,这次的关系属于暧昧型。葛优说这两种表演都很过瘾。谈到章子怡的表演,葛优笑言:“那只能说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呢!”  说到拍摄这部影片的感受,葛优坦言:“作为演员,我不太爱说话,一打板就开机了。开机前说我想演成什么样,后来却不是那样,那是欺骗观众。现在上映以后,我的任务完成了,就交给观众看吧,我再多说话就是多余的了。”  如今,葛优拍戏的节奏很慢,被公认为“葛大爷”的他选择剧本有什么标准呢?对此,他表示:“可能就只能演配角了,主角不演了。”  关于拍摄幕后:说上海话是一大考验  这部影片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演员基本上都说上海话。  杜淳透露,全是演员自己说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配备专门的上海话老师,有的甚至两三个月前就已经在准备学习了,“这是我在演戏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拿枪的戏一点儿都不难,我在大学四年都经过专门的训练”。  霍思燕和杜江此次是夫妻档出演,霍思燕救了杜江那一场戏颇受观众好评。  对此,霍思燕表示:“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我坏了行规,没有饭吃了,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导演对此补充说,主要是不想让影片过于残忍,“我们把这一点希望和光放在影片中最小的人物身上,希望观众注意到”。  影片里,钟欣潼(阿娇)演绎的角色小五充满丰富的情义感,耐人寻味,她说那种牺牲是值得的,“在那个时代,她觉得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
    2016-12-19 13:42:32罗曼蒂克消亡史
  • 真正好电影不用这样 导演程耳:我不迁就市场
    导演程耳来沈宣传《罗曼蒂克消亡史》。  沈阳晚报12月21日报道  由程耳执导,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袁泉、淳、倪大红、霍思燕、杜江、钟欣桐等主演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日前正在沈城热映。该片网友和评人口碑极佳,但也有部分影迷直言“看不懂”,该片票房相比同档张艺谋大片《长城》,则有不小距。昨日导演程耳来沈与辽宁省影视家协会、沈阳市影视家协会的部分领导、会员畅谈该片,并接了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程导对坊间争议大的该片跳跃式剪辑方式做了解释,他直言目前剪辑方向是自己磨了—年多选择的最好的结果:“这是—部展现中国电影工业化以外,其他可能的电影,因此我不会迁就—些欣赏不了这类电影影迷。”相比剪辑,片中诸多大腕演员的表演有口碑,对此程耳表示他强调对演员要“精确控制”,“不会说太多戏、排练太多次,我就要求他们做到要求的东西,无论是多大的腕儿。”  程耳直言,目前这个是最符合自己理念的版本,“看得懂这部电影的影迷,对影片的评价都让我非欣慰。我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做到—个高度,真正好电影,而不是为了迁就市场而‘往下走’。”《罗蒂克》呈现了近年华语电影中难得的集体高水准演,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袁泉、杜淳等演员都挥出极高的演技。程耳表示,片中演员的名气足大,对他非但没有压力,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们不像新人演员,不用调教,每个人都有精湛的技。”现场交流时,沈阳市影视家协会驻会秘书长克彬等专家都觉得,《罗曼蒂克》故事背景复杂,其实可以拍摄多部曲,对此程导表示,还要看这“第—部”的市场表现,“这不是—部爆米花大片,需要沉下心来欣赏。”
    2016-12-21 11:15:48罗曼蒂克消亡史
  • 终于清晰了 解开《罗曼蒂克消亡史》9大谜团
    王妈(闫妮饰)和车夫(杜淳饰)  金羊网-羊城晚报12月21日报道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上周五,两部国产大片同时上映。一部是张艺谋导演的《长城》,集结了马特·达蒙、景甜、刘德华等明星,电影上映4天累计票房已经接近5亿元。另一部是青年导演程耳执导,同样集结了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等众多明星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但该片上映4天累计票房只有7000万元。前者虽然票房飘红,但口碑却跌落谷底,目前豆瓣评分5.4分;而后者票房失意,口碑却很好,豆瓣评分7.6分。  前日,《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程耳携主演葛优、杜淳、钟欣潼、霍思燕和吕行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出席影片映后交流活动。对于影片不按正常时间顺序的叙事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电影美学上的尝试,导演和主演们都进行了解答。  非线性的叙事  《罗曼蒂克消亡史》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也就是把时间打乱,通过重组不同的时空片段来呈现整个故事。观众在电影中会看到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落,包括1937年、1934年、1941年、1945年等,但整个故事并不难理解。虽然涉及的人物众多,但最主要的是三个——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以及章子怡饰演的“小六”。  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整部电影的情节大致如下:  1934年,电影明星吴小姐(袁泉饰)出演了《花好月圆》。而在戏外,其丈夫(吕行饰)跟卢师长的三姨太在一起时被发现。为救丈夫,她向陆先生(葛优饰)求助,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此事,并把她引荐给更高权势的戴先生(片中未出现)。  同年,陆先生的道上大哥王老板(倪大红饰)的太太小六(章子怡饰)想离婚,陆先生答应小六让她演《花好月圆》女主角,取代原主角吴小姐,以求让她安分点。后因小六跟电影男主角(韩庚饰)勾搭上,让王老板很没面子,她被要求离开上海,陆先生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饰)将她送往苏州。途中,渡部杀死了同行者并强奸小六,把她带回家囚禁成为性奴。其间,王妈(闫妮饰)把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饰)引荐给了陆先生做贴身侍卫。  1937年,淞沪战役前夕,陆先生出面跟周先生(赵宝刚饰)谈判,解决了罢工事件。日本为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跟黑帮大哥王老板、老二张先生以及陆先生谈银行合作。日方察觉陆先生有意打消张跟他们合作的意向,于是计划把陆先生杀死,身为间谍的妹夫渡部同意杀死陆先生,结果陆的家人全部被杀。  1941年,陆先生在香港通过报纸看到了张先生跟日方合作成立银行的新闻,于是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潼饰)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同年香港沦陷,戴先生委托陆先生照顾吴小姐一起逃到重庆。  抗战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上海收容所找到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吕宋岛。佯装成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车夫,当面杀死了渡部的大儿子,小六同时举枪击毙渡部。  1949年,陆先生独自一人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九大剧情疑问  在创作《罗曼蒂克消亡史》剧本的同时,程耳也在写同名小说集。同名小说集收集了七个短篇小说,其中《罗曼蒂克消亡史》、《童子鸡》、《女演员》这三个故事和电影息息相关。电影中有好几段对白,和小说文本一模一样。  在以下对本片的几大疑点解析中,不仅包括小说中的内容,也包括导演的阐释和演员的看法。  1、陆先生、王老板、张老板真的有历史原型吗?  虽然导演在多次采访中表示,整个故事纯属虚构,但热爱历史的观众也能找到对应的人物。历史上,上海青帮三大巨头分别是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同名小说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直接写的就是杜先生。马晓伟饰演的老二张先生对应张啸林。而倪大红饰演的王老板,在小说中写的是黄先生,对应的是黄金荣。  有意思的是,倪大红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演的这个角色,写的应该就是这位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这样的人挺难演,没有他的经历记录,但又家喻户晓,这分寸不好把握。”葛优则说,他在拍戏前确实参考了一些资料,但不必把陆先生直接跟杜月笙对应,“只要把陆先生看做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就可以了”。  2、渡部这个角色是虚构的吗?他为什么放走了陆先生?他对小六有爱吗?  导演表示不单这个人物是绝对虚构,整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因为所有核心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渡部放走陆先生,是因为他知道陆先生会帮他抚养两个孩子长大。  在一场饭桌戏上,渡部俯身捡起小六的手帕,拍了拍放在桌上。导演说,这个动作是为了和后边的剧情产生联系,但不一定是爱慕,更多的是一种留意。而在车上强奸了小六之后,渡部拿她的手帕擦干净血迹,他犹豫了两秒,最后还是扔了。这犹豫的两秒,说明他对小六动过心。此外,渡部对小六临时起意,不仅因为正好遇上了载有日本兵的军车,还因为看见了她耳朵上的樱花耳环,这两点刺激了他。  3、小六在片中对陆先生和渡部有感情吗?  小六当上《花好月圆》女主角后,试镜时念了几句台词:“导演,我是怎么死的呢?是自杀呢?还是被别人杀呢?”在庆祝她当上女主角的饭桌上,小六还说了一句:“我可能没死,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活了下来。”这句话是理解这个角色的关键。她先是真花痴,但也有过真感情。小六是大哥王老板的人,陆先生心中对她是有情的,但不能表露。在接受采访时,葛优也说,陆先生对小六确实是有爱的,“反正心里有事儿”。而小六委身于渡部的地下室三年,除了做爱就是吃饭,更多的是求生的本能而不是爱。有一场戏中,小六的眼角默默流下两滴眼泪,那表现了她最后的绝望。  4、王妈和车夫的身份是什么?  在王妈引荐车夫给陆先生之后,对他有过一番告诫,比如不要东张西望、眼神要活络。从车夫敏捷的身手来看,他的出身并不简单。而王妈在大家庭中有地位,就连戴先生也让她去给吴小姐当说客,说明她的身份也不简单。导演说,如果今后有机会拍续集,会拍关于王妈和车夫的故事。所以不妨大胆猜测,王妈和车夫都是军统派来的人?  5、小五为什么要去车站杀张先生?  本来陆先生只是交待小五为车夫准备一张通行证,并把枪放到水桶里即可离开。车夫知道会发生命案,因此让小五赶紧走,并不代表他和小五之间有感情,可以说他俩都是陆先生的人。而小五选择留下开枪为陆先生报仇,是因为她爱陆先生。钟欣潼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小五对陆先生是真爱:“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此外,在小说里,小五在陆先生去香港后为他生过一个儿子,但儿子并不认他。  6、为什么最后要把渡部的大儿子杀死?  片中,陆先生在吕宋岛盟军战俘营找到渡部是在1945年,渡部的大儿子已经19岁。小说中提到原因之一是陆先生为了逼渡部从战俘营出来,这样才能让小六开枪击毙他。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则补充说,大儿子已经是成人了,而陆先生的儿子也是被渡部杀死的,两次枪杀的背景音乐也一样,他认为这能够体现战争的荒诞性。  7、吴小姐和丈夫在电影里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埋下伏笔。电影里吴小姐第一次露面是在戏中戏的默片中。因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陆先生帮她体面地解决了这件事。这也为后来陆先生帮小六得到《花好月圆》的角色埋下了伏笔。二是调侃当时的电影,吴小姐的历史原型是胡蝶。片中,吴小姐和王妈有一段关于看不看得懂电影的对话:“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而如今21世纪的观众看的正是20世纪的故事。三是启发了陆先生。电影里戴先生让陆先生带吴小姐飞往重庆,吴小姐说在重庆快饿死了:“这里的东西样样都难吃,大概是不喜欢这个地方,所以不喜欢吃这里的东西,喜欢上海,所以喜欢吃上海菜,大概是喜欢什么地方就会喜欢吃哪里的菜。”陆先生听完想起了渡部的日本餐厅,意识到他是间谍。此外,导演认为吴小姐和丈夫的故事代表了片名的字面意思,呈现的是罗曼蒂克从有到无的过程。  8、童子鸡和妓女这条线是多余的吗?  有影评说童子鸡是年轻时的陆先生,其实并不是。电影里,童子鸡的故事停留在他对霍思燕说:“我养你。”但在小说中,童子鸡其实是活得最久的:“作为这群人中的最长寿者,卒于1968年10月。现在的一切都还只是起点。”导演解释说,电影没有继续讲童子鸡的故事,是因为不想让所有的罗曼蒂克都消失:“我让罗曼蒂克留在片中最小的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不想让电影过于残忍。”霍思燕也补充说:“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我坏了行规。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  9、电影里频繁出现的黑猫有什么寓意?  这只黑猫其实什么都知道,它也是影片的视点之一。它不仅知道小六一直被圈养在地下室,也见证了鸿门宴的枪战。一直到渡部出发执行新的任务,小六重新回到地面,小黑才不再出现。导演说,这只猫的演技很好,非常配合:“我们在不开机的情况下一直拍它,大概拍了两个小时的素材。它串起整个故事,知道一切。”  ●音乐会否太满?  艺术美学风格  问:影片的音乐用了舒伯特的《冬之旅》,还有重新演绎的《卡门》以及原创英文歌,有观众认为片中的音乐好像有点太满了,另外梅林茂的音乐也让不少人想到王家卫的《一代宗师》。  程耳:片中章子怡出场,到她和浅野忠信坐车离开,只有这段音乐是梅林茂做的,其他音乐是由年轻作曲家郭思达做的。片中钢琴曲由赵胤胤演奏,《卡门》的小提琴曲由柴亮演奏。至于艺术上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的感觉是音乐用得刚刚好、很合适。我们回避了苏州评弹以及那个时代的上海老歌,因为这两种手法以前都用过了,而且那个年代西洋音乐已经出现。我们用英文歌是希望带给观众一种跳出去的全新的感受,至少在美学上显得不那么拘谨。片中的两首英文曲子,第一首《带我回家》用了两次,分别是陆先生儿子被杀以及日本人儿子被杀的戏。我的初衷是体现宗教感和立体性,有对战争的反思。第二首是插曲《带我去上海》,表达了小六对自由的向往。  ●构图为何对称?  问:片中有大量对着人物的特写镜头,构图也遵循严谨的对称,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有观众感觉像在看《布达佩斯大饭店》。  程耳:我一直偏爱对称,无论是叙事还是构图,都讲究对称,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在拍摄前,我们会尽可能做规划和准备,除了固定镜头和俯拍镜头,我们基本没有用移动镜头。我们希望让观众有种“凝视”的感觉,呈现出一种端庄、雅致的氛围。  ●镜头致敬经典?  问:不少影迷在片中看到了昆汀的暴力美学,看到了《教父》、《美国往事》、《花样年华》等多部经典作品的影子,这是有意为之吗?  程耳:影片并没有致敬《教父》的意思。但在上学时,《教父》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影,我吸收了他们的营养。我个人非常喜欢昆汀。不光是暴力美学,昆汀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陆先生和小五(钟欣潼饰)吴小姐(袁泉饰)童子鸡(杜江饰)和妓女(霍思燕饰)
    2016-12-21 10:06:22罗曼蒂克消亡史
  • 万千男人都想要扑倒的角色 非她莫属
      整部[罗曼蒂克消亡史],章子怡饰演的小六是第一个以正面示人的角色。  ▼  半倚车窗,注视沿途夜色  神色漠然,隐隐有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风雷之声  再次出现,故事已经折回到1934年。这一年,春节是2月14日,无闰月,无春年。舞蹈教室里,一男一女舞蹈。音乐淙淙,欲望横陈。  再后来,这个风波劫难的女子,向曾经震烁上海滩的陆先生鞠了一躬。时间涣散,罗曼蒂克消亡。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锦衣华服到椎髻布衣,小六,是罗曼蒂克的魂魄,也是罗曼蒂克的消亡。  电影开篇前两个镜头,第一个是渡部换衣,第二个便是半倚车窗,神色寥落的小六。以王先生为中心的家族里,她第一个离开上海,又在离场的途中,率先“出场”。这是一个被寄予了太多符号的角色。  小六是消亡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风情万种的交际花,到不见天日的阶下囚,生死语境,轮番交替。她是因果,是宿命,也是开始和结束。  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早在1934年的当口,就由她自己说出了。  那一出[花好月圆]里,小六问导演自己的角色是怎么死的,结果导演也不知道,还说或许到最后,她又活了。  小六讲述这段经历,是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这次聚餐几乎成为章子怡的独角戏。言语间时而带着“你猜怎么着”的问答,时而神情疏落。这个对命运时时悬坠的女子,在家族的聚餐上,在为自己争取,也给其他人表现。  而综合小六的遭遇来看,她在饭桌上讲述的那一段经历,恰是其以后的铺陈——王先生放了她一马,以为万事大吉;又被渡部囚禁,做好殒命的准备;可后来又死里逃生。或许这一辈子,连她自己都搞不清何时是生,何时又是死。  而她在片中试的那一场“死戏”,则更富玩味,戏中人死亡的前因后果,便等同于时间线索上罗曼蒂克的消亡。  小六的命运,要从她参演[花好月圆]之前说起。  彼时小六还在上海,舞蹈教室里,她与老师摆弄那些胆大包天的动作。[2046]里,对着周慕云抛下那句“算我嫖你”的白玲,同样目无一切,又魅惑刻骨。  12年过去,舞蹈在这一段落里的章子怡,不怎么笑,红唇微翕,诱惑剂量恰好,令人魂飞魄散。章子怡发现了那个刻在石碑上秘密,她知道这个角色的柔软需要一点点坚硬去配置。  磨难来临之前,小六活得花枝招展,厌烦了那些总用千篇一律地用多情为薄情开脱的男人,因此亦不屑于把男人当做自己后半生的赌注。  所以做花痴是最好的铠甲,可以对任何异性着迷,却从不将心交予他们。人情场走得多了,也意识到,大家不过是“玩玩”,但“玩玩”,亦不过“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而已。  从小六与赵先生的情事败露,王先生让渡部送她出走上海开始。章子怡便拿出了与以往完全迥异的状态,来演绎接下来的一段劫难风波。  离开繁华而纷乱的十里洋场,小六坐上开往苏州的汽车。由此,影片开始对战争的大量认知,投放在小六的人生轨迹中。  从王先生为小六规划的离开路线来看,她终将去往的华北地区,正是即将陷入水深火热的战争地域。或许连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一去,恐怕不会太平。  所以与在陆先生的车里不同,离开上海的一路上,小六轻佻、随性的语气已然消失。一个磐石般的女子,正从她的伪装中,慢慢显出轮廓。  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状态,章子怡给出了不止这两种的层次,她用不断变化的坐姿与视线,去诠释小六内心压抑的恐慌,越来越明朗的未知和渐渐坚定的信念。重要的是,她始终没看渡部一眼。  变故是在一辆运兵车驶过后发生的。  变故的始终,没有台词,只能看到渡部的粗野和小六的惊恐。渡部看向小六的那个主观镜头,没有人会说章子怡不美,从耳朵、下巴、脖子再到嘴唇,那些在男人眼中最性感也最隐秘的部位,亦被章子怡带出了一种理所当然。这种美是躯体,但并未拘泥于躯体。  雨歇风停,演员章子怡带着角色小六,呼吸压抑,轻微地颤抖,但依旧不看向渡部。一辆车,停靠在无际的芦苇荡。一个女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从这里转了一个弯,走向了它必然走向的结局。  1934年,一个骨子里流着日本人血液的“上海人”,残暴、下流与冠冕堂皇,背后又矗立着怎样一个时代乃至战争的隐喻?小六不只是小六,渡部不只是渡部,那辆车也不仅仅是被强暴而风雨飘摇的陆地之舟。  故而,从小六不得不离开上海的那一刻起,她的罗曼蒂克就注定要在所谓的旅途中,消磨殆尽,劫后重生。  翻开章子怡的作品履历,尽管万千繁华,各有微妙,但在小六被渡部囚禁的一段中,她的表演亦堪冠艳。因为从那一刻起,你再无法从小六的身上,寻到章子怡以往任何一个角色的影子,她的悲苦、无助甚至最后隐忍而不发的盛怒,都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烙印。  囚禁的时间段里,关于时间和时间里依稀可辨的线索,是另一场罗曼蒂克的开始与消亡。  一开始,渡部去密室看小六,端着一碗饭。后来,小六被带到内室,同样不乏吃饭的镜头。重点在于,饭食之外,她必须用身体一点点迎合渡部的欲望。端坐在时间线里的食色,仍然是一个盛大的隐喻。  食、色两部分的场面交叉剪辑,轮番登场。高潮那一秒,有泪水顺着小六眼角悄然滑落,让先前所有的情绪,合体成一种颇堪玩味的愤怒。她悲伤于自己从一个向往自由、渴望罗曼蒂克的女人,变成这样一具行尸走肉——明明离开上海前,她还对陆先生说,“我不想成为行尸走肉”。她当然也愤怒,愤怒渡部强行按压在身上的罪恶。  ▼  “整部[罗曼蒂克的消失史]中,小六曲折的遭遇背后,不仅是时代齿轮下女性命运的悲歌,更影射了一个时代的光荣与衰竭。  如小六与赵先生谈论的雅、俗之别。离开上海前,她在自以为的“雅”中做花痴,自得其乐;1945年9月的战后收容所里,陆先生见到的小六,已然卸下所有光鲜,她鞠的那一躬里,尽是对“俗”的致意。  这一躬,章子怡解去繁华,返璞归真。她是玉娇龙、是白玲,是小百合,是宫二先生,但她最后是独一无二的小六。  最后向渡部开出致命一枪的,不是翻手云雨的陆先生,也不是他身边狂风骇浪的杀手,而是小六。故事的结尾,这个被日本人毁灭的女人,放下长久的隐忍,亲手完成了抗日行为。开枪的时候,蓝天白云,绿树摇曳。  一个女子所追求的和所得到的,都在这一枪之后,随风作散。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向上。  也怪不得有人说,小六,只能章子怡来演。  本文原刊载于“看电影杂志”
    2016-12-21 09:48:21罗曼蒂克消亡史
  • 演员也要拼文笔 杜江"罗曼蒂克消亡"获赞
      杜江罗曼蒂克消亡史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霍思燕演绎罗曼蒂克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杜江饰演童子鸡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主演杜江  新浪娱乐讯 12月17日晚,杜江在微博中发表了题为《罗曼蒂克消亡》的长文,表达了自己对于罗曼蒂克的理解:“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和精彩的文笔获网友力赞:“厉害了word杜江,没想到你内心这么的罗曼蒂克,写的真好!”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于近日公映,杜江在影片中饰演涉世未深却能“吃着饼杀人”的童子鸡,当遇到霍思燕[微博]饰演的“内心纯良的皮肉少女”后展开了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戏里的童子鸡是浪漫担当,戏外的杜江也解读了自己心中的罗曼蒂克,他在文中写道:“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并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随后,霍思燕也在微博中转发回应道:“好文笔,带我走吧……我们去坐火车。”两人戏里戏外罗曼蒂克的故事也着实令人羡慕。  这篇来自杜江笔下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也获得了网友的力赞:““好电影也有赖于能沉下心的电影人,杜江不仅演得好,写的也很棒!”“原来你是这么文艺的杜江!”  原文:  罗曼蒂克消亡  有个画画的朋友告诉我,当年他学画的时候,为了画一颗桃树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里下的样子,每天都到那棵桃树下去写生。整整一个月,他每天坐在那棵桃树下,看着桃花打苞,花蕾慢慢绽开,盛开,花瓣水润饱满,然后渐渐干枯,看着桃树在风里摇曳,在晴天,被满树蜜蜂和昆虫围绕,在阴天,有一种微微的颓废。他觉得桃树的样子,让他心灵越来越丰盈。  他也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耐心,去对着一座山、一片海湾写生。但后来,他成名了,成了著名的画家,每张画都能卖出几十上百万,他每天都在赶着做作品,再也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坐在一棵桃树下,或者一个山谷里了。他忽然发现,画画本身,带给他的那种愉悦,开始消失了,他不再是自然和作品之间的那个中转站了。  当罗曼蒂克可以量产,罗曼蒂克就消失了。  周围的朋友,都有许多感情故事,这些感情故事各色各样,但最能让大家觉得兴奋,觉得罗曼蒂克的,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说走就走,说看星星就直奔西藏,说要见个面,就去西部种了整整两年葡萄。至于狂歌醉酒,更是经常发生的事。他们始终是大家的话题中心,所有人谈起他们,都由衷感叹,真是浪漫啊。  现在想起来,他们两人,多少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成分吧,但罗曼蒂克这件事,就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做起来才好看。他们的情感方式,没法量产,浓度烈度,都超乎常人。  甚至,历史上那些罗曼蒂克的时代和地点,其实都是有点边缘人格障碍气质的,例如唐朝,例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那种大开大合,大江大海,那种不顾一切,贪欢享乐,纸醉金迷,都是边缘人格障碍的。  而别的时代,太正了,太像个堂堂正正、不苟言笑的人了,失去了罗曼蒂克的可能。  罗曼蒂克,不光要浓烈,要独树一帜,还有赖于时代的慢速。  我一直非常喜欢坐火车,因为,火车像另一个世界,像许多人组成的临时国度,车开起来,里面非常之热闹,有人滔滔不绝,聊着国家大事;有人捧着本小说,一言不发;有些人围成一圈,打起牌来;还有男女朋友互相依偎,共用一对耳机,边听歌边看风景。  火车也充满戏剧性,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时空里,有善恶,有温情,也有冲突。有一次,不远处的位置上发现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显然被丢弃了,看热闹的围成一圈,指指点点,后来有一个人把孩子抱过去了,憨憨地笑,说这个孩子我要了。  她也够慢,慢到可以让人看到风景和进入风景。一天的时间,从南到北,空间的变换让我着迷,城市之大,不过倏忽而过,剩下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山丘、湖泊,村落,可能一觉醒来,水田变成了旱田,阴雨变成了晴明,贴着瓷砖的三层小楼也变成了院落围城的一间间平房。  现在,常年在各地拍戏,总是飞来飞去,几乎再无缘坐以前那种火车了。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旅途也变得单调乏味起来,成了A点到B点的位移。我跟老婆说,我们有时间一定要坐火车去莫斯科,去圣彼得堡,花七天时间穿过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可以在车上看书,聊天,吃牛奶和面包,向窗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雪和针叶林。  老婆说,“你可真够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了。谁还喜欢坐火车呢,要坐也是高铁。以前一个白天的旅途,现在2-3个小时的就到了。人们要么盯着手机,或者干脆戴着眼罩,还把帘子拉下,一点不想为旅途操劳。但我怀念那杂乱无序的蒸汽时代,那杂乱之间,也夹杂着有趣和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是啊,车、马、邮件换成了飞机、高铁、微信,人与人也不再有距离感,每天打开朋友圈,可以给地球另一边的朋友点赞,但其实很长时间没有面对面好好交流过了。现代化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剥夺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去观察,去聆听,用手指触摸,用脚步丈量。  杜江  2016年12月17日
    2016-12-19 17:35:10罗曼蒂克消亡史
  • 直言“越来越不爱说话” 葛优:我现在只演配角
      葛优  新片《罗曼蒂克消亡史》正在热映中。昨日,该片导演程耳携主演葛优、杜淳、霍思燕、钟欣潼、吕行等到广州出席“千人见面会”。接受采访时,主创们表示,没有刻意把影片和历史联系在一起,一切都在于观众的理解。一直比较低调的葛优则坦言,自己越来越不爱说话,电影交给观众评价就是了。对于未来的计划,他说,自己只能演配角了。(记者曾俊 图:王维宣)  关于影片和历史:没有刻意绑在一起  该片上映以来,因为其鲜明的风格引起热议。观众看来,该片留下了许多可以解读的空间,比如王妈与车夫之间的关系。有观众质疑称,电影为什么后面会放了另一个小孩,导演解释说:“这是我们对战争的反思,之前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杀小孩,其实那个小孩已19岁,是少年了,他们的相互杀戮就是战争的荒谬之处,我非常谢谢大家提议要把他们都干掉,但因为另外一个小孩还没有18岁,而我主张不要在电影里杀小孩。”  此外,有人好奇,为什么要用小张的故事来开场?导演程耳解释说:“我们要力图呈现旧上海的众生相,小张的生活很有人生况味的感觉,尽管活得很悲,但依然有道德标准,是乐于助人、舍生取义的,始终都有一种宿命感。”  不少人会把影片和历史联想在一起,认为葛优扮演的陆先生就是历史上的杜月笙。葛优说,自己的确参考过他的资料,但没有刻意把两者绑在一起,“我就想把他定位为有钱有势的人,观众理解成什么都随便了”。导演则说,其实片子虚构的成分更多,“但你对历史感兴趣,或者有历史知识,你把电影和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可以,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单独去看电影,也能看懂”。  在影迷心中,程耳导演的作品数量很少,但其冷酷的风格使得他拥有一大批粉丝,而他的作品经常有许多留白,新片也是如此。对于这个做法,他说:“我们删减的镜头不多,观众觉得意犹未尽就是对的了,因为我们还准备拍续集。”  关于章子怡的表演:“我只能说好”  被问及怎样评价葛优的表演,导演说:“葛优不是随便可以评价的,这次他把演技和个人的魅力结合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有许多朋友跟我说,他在最后摘下帽子的时候,许多观众都掉泪了,那是为他的魅力而掉泪。”  谈及首次扮演黑帮大佬的过程,葛优表示,拍摄之前会和导演商量着怎么演,最后的成果完全是导演指挥得当。对于片中与章子怡有比较朦胧的情感关系,葛优调侃说:“自己内心是有事的,但具体如何要看每个人的理解。”导演则补充说:“心里有事是最罗曼蒂克的。”  另外,电影中有大量吃饭的戏份,葛优大赞“粥和包子的味道都是挺好的”,“但是大家都说你只喝粥不吃菜,因为吃菜会嘎吱嘎吱响,会影响说台词”。  葛优和章子怡以前在电影《夜宴》中合作过,是尔虞我诈的关系,这次的关系属于暧昧型。葛优说这两种表演都很过瘾。谈到章子怡的表演,葛优笑言:“那只能说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呢!”  说到拍摄这部影片的感受,葛优坦言:“作为演员,我不太爱说话,一打板就开机了。开机前说我想演成什么样,后来却不是那样,那是欺骗观众。现在上映以后,我的任务完成了,就交给观众看吧,我再多说话就是多余的了。”  如今,葛优拍戏的节奏很慢,被公认为“葛大爷”的他选择剧本有什么标准呢?对此,他表示:“可能就只能演配角了,主角不演了。”  关于拍摄幕后:说上海话是一大考验  这部影片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演员基本上都说上海话。  杜淳透露,全是演员自己说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配备专门的上海话老师,有的甚至两三个月前就已经在准备学习了,“这是我在演戏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其实拿枪的戏一点儿都不难,我在大学四年都经过专门的训练”。  霍思燕和杜江此次是夫妻档出演,霍思燕救了杜江那一场戏颇受观众好评。  对此,霍思燕表示:“我救了他,在那个战乱年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就意味着我坏了行规,没有饭吃了,但我觉得这是浪漫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没有消亡。”导演对此补充说,主要是不想让影片过于残忍,“我们把这一点希望和光放在影片中最小的人物身上,希望观众注意到”。  影片里,钟欣潼(阿娇)演绎的角色小五充满丰富的情义感,耐人寻味,她说那种牺牲是值得的,“在那个时代,她觉得没有什么比爱更珍贵”。
    2016-12-19 13:42:32罗曼蒂克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华谊兄弟出品,由程耳执导,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等主演的一部悬疑谍战电影,于2016年12月16日在中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