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观众的幸福,评委的“难题”
2024-06-27 11:14:09来源:文汇报编辑:武若曦

  “优秀的作品太多,而奖项太少。”阎建钢半开玩笑地表达了评委共同面对的“难题”。在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即将揭晓之际,纪录片、动画片、电视剧三个类别的评委们昨日齐齐现身,就评委标准、入围作品特点及剧作创作趋向等畅谈了彼此看法。

  入围佳作的轮廓:多元、精品

  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名单未公布之前,评委们自然惜字如金。但从他们对入围作品的观点看法,或许已经可以勾勒出年度佳作的隐约轮廓。

  白玉兰奖优秀作品数量密集,既是观众的幸福,也是评委要面对的莫大难题。对于今年白玉兰奖入围作品的整体水准,阎建钢表示:“怀着特别喜悦和惊讶的心情,看到本次白玉兰奖出现了那么多精品。”演员海清也认为,本次白玉兰奖入围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体现出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演员尤勇智的观点与海清相近,认为“各种风格类型的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类型一家独大”。评论家李跃森表示,今年的作品从剧本的文学叙事风格技巧来看都日臻成熟,而他个人更加关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和最佳演员的竞争激烈,而两者在创作团队中的契合度,往往是作品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导演杨磊坦言在开机前阵容的“正确选择”很大程度上可以“预见”最终结果;当然“好的沟通也非常重要,在剧本围读时的灵感碰撞,在拍摄现场的相互催化,都对作品的提升帮助很大”。

  发掘出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是一种创新

  尽管每年的剧作产量巨大,但能入围白玉兰奖的精品,一定是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的。对于那些套路化的作品,别说过评委这关,观众首先就不答应。对于剧作的创新问题,评委们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面对观众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和对于创新的期待,编剧王小枪说:“观众希望看到人物关系、叙事角度等方面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点,这也是编剧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入围作品就在文学叙事上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杨磊认为:“创新,不一定是拍出大家没见过的东西,可以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打动人心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出来。”

  法国演员安地则强调,优秀影视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于原创性。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示:“作为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我会尽量从中国观众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但影视作品本身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足够克服语言的障碍。”海外电视剧单元评委、英国制片人艾尔雯·戴维斯也感慨:“世界很大也很小,很高兴看到白玉兰奖评选中出现这么多国家的电视剧作品,展示各自丰富多样的文化。”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绵长

  时代飞速发展,观众口味迅速变化。本届白玉兰奖入围作品精彩纷呈的背后,是常人所见不到的艰辛与努力。众多评委也从各自职业经历,谈了文艺创作的长期主义。

  法国动画界领军人物、本届动画片评委会主席弗雷德里克·皮埃什回顾了自己从业20年的美好时光,分享了在上海建立动画工作室的“奇妙缘分”。他说:“世界正在不断变化,但人们还是在努力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为了共同的热爱,依然在互相理解中共同工作。”《中国奇谭》总导演、动画片类别评委陈廖宇也表示,“动画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人类内心,是人类内心的直接放大,是最能打破文化和地理隔阂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他同时强调,与长剧集相比,动画的拍摄时间更长,“需要非常坚定的意志和热爱才能坚持下去”。拍摄纪录片也是如此,荷兰导演范·赞特沃特谈及他所热爱的事业,说:“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喜欢探索各种文化,甚至享受繁琐的剪辑过程。”虽然拍摄纪录片前,“需要把创意‘卖’给投资方,这个过程实在不容易”。

  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年代,长视频的生存环境或许不那么友好。纪录片工作者还能坚持下去吗?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纪录片类别评委、《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导演萧寒表示,“唯有拥抱”——正视短视频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才能向观众提供更多的作品。而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魏克然·钱纳表示:“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自媒体的信息,但真实性又是越来越稀缺的东西。纪录片的功能就是过滤掉不真实的信息,向观众提供好的故事。”(记者 卫中)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