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曲》以尊严之名,完成经典的传承
      《雨中曲》剧照 国家大剧院供图2025年2月14日,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雨中曲》在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拉开中国首演帷幕,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再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璀璨与变革。这部改编自1952年同名经典电影的音乐剧,凭借原班人马的演绎、震撼的舞台科技与对电影史的深刻致敬,不仅唤醒了观众对经典IP的集体记忆,更以剧场独有的魔力,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雨中曲》的舞台设计令人惊叹。剧中标志性的雨中场景,通过6吨水与高科技喷淋设备,在舞台上复刻了电影中唐·洛克伍德雨中欢唱的经典画面。37度的温水倾泻而下,形成长达数米的雨幕,演员格兰特·阿米拉尔在雨中跳跃、旋转、踢踏,水花与光影交织成一首流动的诗,既是对电影场景的忠实还原,也是对舞台技术的极致挑战。前排观众身着雨衣的“淋雨体验”,更将观演关系推向互动的高潮。当水珠溅落脸庞,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共振被无限放大,仿佛置身于那个浪漫与变革交织的好莱坞年代。舞台视觉的复古美学同样令人沉醉。霓虹灯牌、波点连衣裙、条纹西装等元素重现20世纪20年代的时尚风潮,而升降机、旋转舞台等装置则巧妙模拟了电影拍摄场景,将无声片时代的片场搬上舞台。这种“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既是对电影工业技术演变的隐喻,也以虚实交错的手法致敬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音乐剧《雨中曲》的剧情忠实于原作,聚焦无声电影向有声时代转型的阵痛。唐·洛克伍德(格兰特·阿米拉尔饰)作为默片巨星的光环与凯西·塞尔登(艾米丽·朗厄姆饰)的才华碰撞,不仅是爱情的萌芽,更是艺术与技术博弈的缩影。导演乔纳森·丘奇在保留电影核心脉络的同时,通过舞台调度强化了戏剧张力,例如,凯西为默片女星琳娜配音的桥段,以镜像式表演展现“声音”对电影工业的颠覆,讽刺了名利场中虚伪与真实的撕裂。音乐与舞蹈是叙事的灵魂。剧中《Good Morning》的欢快三重唱、《Make’em Laugh》的滑稽独白、《Singin’in the Rain》的雨中独舞,既是对原作的完美复刻,又因现场演绎的即兴感而更具感染力。踢踏舞在湿滑舞台上的精准踩踏,堪称“雨人三项”式的技艺考验,演员们以肢体语言诠释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激情。伦敦西区原班演员的表演为经典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格兰特·阿米拉尔饰演的唐·洛克伍德,既保留了电影中金·凯利的优雅与幽默,又以细腻的舞台表现力刻画了巨星光环下的迷茫与蜕变。艾米丽·朗厄姆则以清亮的嗓音与灵动的舞姿,将凯西的坚韧与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存在不仅是爱情的催化剂,更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隐形力量。配角同样出彩:斯蒂芬·阿内利饰演的科斯莫·布朗,以诙谐的肢体喜剧调和了剧情的沉重,其即兴台词与观众互动更显舞台艺术的魅力。《雨中曲》的成功,在于它既是一封写给电影史的情书,亦是对剧场艺术可能性的探索。当6吨水从舞台喷淋而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炫目,更是一个时代的倒影——关于艺术的挣扎、创新的勇气与热爱的永恒。正如剧中那句“Dignity, always dignity”(尊严,永远的尊严),《雨中曲》以尊严之名,完成了从经典到经典的传承。北京艺术中心的这次引进,不仅填补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对世界级原版剧目的需求,更以“全国唯一一站”的稀缺性,成为2025年文化消费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日落大道》等后续剧目的接档,这场“雨中欢唱”或将开启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新篇章。(作者冯新平 为文艺评论人)
    2025-02-25 09:49:35国家大剧院
  • 国家大剧院版威尔第《茶花女》第九轮上演
      264平方米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映照“镜花水月”(往期剧照)。 凌风摄在西方歌剧史上,威尔第《茶花女》的经典性无法动摇。2月12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茶花女》再度回归,著名指挥家余隆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维涅拉·吉玛蒂耶娃、石倚洁、廖昌永与周晓琳、扣京、张扬两组主演阵容,开启这一版《茶花女》首演15年来的第九轮演出。除了过硬的音乐水准,“镜花水月”般的舞台意境也是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的一大看点:独特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每当地板上的巨幅“画布”更换,镜中倒映的景象也随之变化,声色犬马的宴会被凄凉凌乱的卧室取代,喧嚷的人群最后徒余孤影几行,繁华易碎,倏忽而逝,颇得小仲马原著精髓。眼下,舞台监督陈欢和同事们又一次搭建起这方“幻梦”天地,宽22米、高12米的镜子将再次映照主角薇奥莱塔的戏梦人生。15年前的2010年,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由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挥棒首演,那时,这面264平方米的大镜子一度让年轻的国家大剧院和工作人员相当头疼。为了保证舞台效果,“镜子上的镜面膜不是拼贴的,而且要能透视呈现前后多层空间,国内当时的舞美技术还达不到要求,所以整块的镜面膜是从意大利买来的。”在《茶花女》前几次复排中,镜面膜的接缝处总会出现皱褶,“侧光一打,就会发现镜面不平整、不好看,这个技术难点,我们一直是请意大利的厂商来帮助解决的。”让大家手忙脚乱的不只是空中的镜子,还有脚踩的地布。《茶花女》的场景切换很有四两拨千斤之感,不必依靠太过复杂的实景,地布上的“油画”抽拉变换,再依靠镜面的反射,便承载起音乐与故事在巴黎名利场、乡间别墅等多空间中的流动发展。“这些梯形地布长边达26米,短边有22米,高12米,当年我们也反复试验了很多次。”陈欢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经验很少,处处摸着石头过河,“开场的地布一抽走,我们突然发现下面的全都乱了。”后来,大家试着给每一层地布贴上大力胶条,才在不影响换景的基础上保持地布的稳固。15年来,国内飞速发展的舞美技术早已突破了镜面膜等技术难关,繁荣蓬勃的市场也为行业积累下大量制作经验。现在,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已超百部,陈欢可以从容地说,“对我们而言,《茶花女》已经是体量很小、很简单的一部作品了。”(记者 高倩)
    2025-02-10 10:23:19国家大剧院
  • 歌剧《山海情》迎来第八轮演出
      《山海情》剧照1月16日至19日,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迎来第八轮演出,再现那段跨越山海的奋斗历程。歌剧《山海情》由作曲家孟卫东、编剧易茗、导演王筱頔等一线艺术家联袂创作,首演于2022年。歌剧《山海情》尽可能地保留了电视剧的主线和人物,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地区的乡亲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与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克服重重困难,让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满腔热血的青年干部得福、灵秀倔强的农村姑娘水花、真诚智慧的援宁干部陈金山、有情有义的得宝等角色悉数登台,水花逃婚复回、得福为通电数度奔走等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原作剧情都在舞台上重现。两年多来,在数轮演出的检验和磨砺下,“苦瘠甲天下”“心中有个尕妹妹”“圪梁梁上喊苍天”“花儿三唱”等唱段已收获不少好评。阵容方面,本轮演出中,著名指挥家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携手王宏伟、龚爽、金郑建以及马小明、徐晶晶、陈大帅各自领衔的两组主演班底,唱响贺兰山下的山海深情。
    2025-01-17 09:44:46国家大剧院
  • 新版话剧《雷雨》国家大剧院首演 探索更具文学性的表演美学
    在曹禺诞辰115周年之际,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执导的新版话剧《雷雨》1月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开启国内外巡演。演出恢复了曹禺原著中的“序幕”和“尾声”,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索更具文学性和哲学性的中国戏剧表演美学。《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在两个场景、不到24小时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塑造了蘩漪、周萍、周朴园等复杂真实的人物,以人性的深邃度与形式的和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李六乙介绍,此次排演依据1936年发表的单行本,恢复了多数演出中被删掉的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两个疯女子——也找回了很多演出版本删掉的台词;舞台上,象征“深渊”的蓝色简约布景,与寓意丰富的舞台调度与表演,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我们力求在对原著的再现中进一步探索中国戏剧的美学形态,使表演更具文学性和哲学性。”李六乙说,“《雷雨》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的人性,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挣扎中看到力量,在残酷中看到美。”该剧由胡军、卢芳、李红、苗驰、李小萌等主演,北京首演后将赴成都、重庆、西安、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巡演。(记者:白瀛 剧照由剧方提供)
    2025-01-16 12:33:45国家大剧院
  • 中俄艺术家携手创作 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盛大首演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闻名世界,各国艺术家以各种形式对其的改编诠释不胜枚举,首次以音乐剧承载这部鸿篇巨制的尝试落地在中国。12月20日至29日,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艺术中心迎来首轮演出,不仅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在原有的“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创作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观众与业界一连数月的好奇送上了期待已久的解答。   现场  3小时精炼浓缩百万字原著  大幕升起,一弯弧形如法贝热彩蛋悬挂在舞台上方,隐喻浮华颠倒的贵族生活大厦将倾。随即,开场合唱“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慷慨唱响,战争迫近的紧张,讽刺权贵阶层的奢靡,奠定了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严肃思辨的底色。  作为国家大剧院建院17周年、北京艺术中心开幕1周年之际问世的重点剧目,音乐剧《战争与和平》集结了作曲舒楠,编剧、作词喻荣军,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领衔的国际一线主创团队。在托尔斯泰百万字原著的基础上,喻荣军以贴近当代观众审美习惯的视角切入剧本,大幅精简了故事剧情和出场人物,把厚重动荡的壮阔史诗集中压缩进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青年一代的人生遭际中。约3个小时的演出,大量个性鲜明的唱段贯穿始终:安德烈的“牺牲”“我曾经憎恶的生活”、皮埃尔的“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海伦的“死亡与疯狂”、娜塔莎的“你未曾离开”等多首咏叹调生动刻画了战乱中的众生相,深刻揭示战争给年轻人留下的蜕变与难以愈合的创伤。上半场尾声部分的合唱“大彗星”、下半场剧终部分的谢幕合唱“在一起”,同样都是颇有记忆点的唱段,从天星摇坠的乱世悲歌,到主角集体穿越至现代世界的载歌载舞,两个半场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战争与和平”这个永恒话题的当代意义。  与壮阔宏大的作品立意相匹配的,是当得起华美二字的舞台呈现。璀璨的吊灯、长长的楼梯等鲜明意象不断出现,简洁的布景与流动的影像虚实交织,把辉煌的宫廷、幽静的乡村、无垠的星空等场景营造得深邃动人。其中,由多块LED屏拼成的圆弧最引人注目,在舞美设计维亚切斯拉夫·奥库涅夫的解读中,和平的宁静短暂降临时,圆弧可以随影像变幻为宫殿穹顶、简洁的花园凉亭,为生活遮风挡雨;战争袭来,刺目的红光从破裂崩碎的圆弧中迸溅而出,恰如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现实。最终,几瓣圆弧拼成碧水青山的“地球”,呼应原著小说标题中的俄语单词“Mip”,即“世界”,将作品的意境再次推上新的高点。  幕后  两国艺术家联袂引领行业风向  舞台上,战争的车轮碾过生命,和平的呼唤响彻寰宇,舞台下,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的脑海中闪过很多瞬间。深耕音乐剧行业数年的她一直记得,当初带着国家大剧院的委托飞赴广州与导演阿丽娜·切维克见面的情形:“那时,导演正在广州合成俄语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她的第一句话是,确定是《战争与和平》吗?即使在俄罗斯,也没有人做过音乐剧版《战争与和平》,因为这部作品实在太难、太大了。”短暂的惊讶很快被创作的兴奋取代,“阿丽娜很坚定地说,我们要一起完成一次了不起的工作。”  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战争与和平》,剧组中,中俄两国艺术家常有“交锋”,比如,直到首演前几天,该以怎样的情绪和基调为全剧收尾,大家仍有分歧。阿丽娜导演想让作品落在娜塔莎、皮埃尔的二重唱上,历经战争与别离的摧残,他们终于回归平静的生活,在阿丽娜看来,那种静水流深的宁谧隽永足以代表全人类的心声,但中方团队坚持,唯有一段恢弘的合唱才足以烘托、升华《战争与和平》的博大主题。几番艰难切磋,火一样急切执着的阿丽娜终于被说服、打动,于是,歌词、灯光、舞蹈第一时间到位,一段合唱表演迅速成型,才有了如今观众看到的以凝练庄重的咏唱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结尾。  “我们不怕‘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王翔浅说。这个氛围开放的创作团队从未停下对作品的打磨精进,喻荣军的剧本改出了8稿,舒楠的音乐更是改了“不下几百遍”。“每次遇到大的创作任务,我都会‘蓄须明志’,曾有歌迷说,这是‘毁容式创作’。”这一次,舒楠的胡须一直留到了《战争与和平》的首演日。轻松的玩笑话里藏着他的决心,那些为《战争与和平》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里,舒楠走遍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世界各地的剧院采风学习,写下32首歌曲和数不清的音乐素材。他用电影作曲的方式统摄全剧,以传统的交响乐厚重铺底,同时不拘一格地融入俄罗斯民间音乐、流行、摇滚、电子等元素,“只要能突出人物性格,我们就要采用。我们打破了很多的规矩,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对所有音乐剧人而言,国家大剧院开始制作音乐剧,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梦想,而且这一次,我们等来了一部鸿篇巨制。”王翔浅说。这部被业界寄予厚望的作品酝酿了两年之久,无论是选拔并整合国家大剧院自有力量、音乐剧热门人选以及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演员的训练演出模式,还是磅礴大气的题材选择,在王翔浅看来,“都可以引领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市场走向。目前,除了引进的欧美原版剧目,我们的音乐剧制作还是以中小体量为主,像《战争与和平》一样格局广阔的作品非常少。如果能借此机会让更多年轻观众爱上音乐剧、爱上世界名著,这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启迪。” (高倩/文 方非/图)
    2024-12-23 14:49:13国家大剧院
  • 《雨中曲》以尊严之名,完成经典的传承
      《雨中曲》剧照 国家大剧院供图2025年2月14日,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雨中曲》在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拉开中国首演帷幕,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再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璀璨与变革。这部改编自1952年同名经典电影的音乐剧,凭借原班人马的演绎、震撼的舞台科技与对电影史的深刻致敬,不仅唤醒了观众对经典IP的集体记忆,更以剧场独有的魔力,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雨中曲》的舞台设计令人惊叹。剧中标志性的雨中场景,通过6吨水与高科技喷淋设备,在舞台上复刻了电影中唐·洛克伍德雨中欢唱的经典画面。37度的温水倾泻而下,形成长达数米的雨幕,演员格兰特·阿米拉尔在雨中跳跃、旋转、踢踏,水花与光影交织成一首流动的诗,既是对电影场景的忠实还原,也是对舞台技术的极致挑战。前排观众身着雨衣的“淋雨体验”,更将观演关系推向互动的高潮。当水珠溅落脸庞,观众与角色的情感共振被无限放大,仿佛置身于那个浪漫与变革交织的好莱坞年代。舞台视觉的复古美学同样令人沉醉。霓虹灯牌、波点连衣裙、条纹西装等元素重现20世纪20年代的时尚风潮,而升降机、旋转舞台等装置则巧妙模拟了电影拍摄场景,将无声片时代的片场搬上舞台。这种“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既是对电影工业技术演变的隐喻,也以虚实交错的手法致敬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音乐剧《雨中曲》的剧情忠实于原作,聚焦无声电影向有声时代转型的阵痛。唐·洛克伍德(格兰特·阿米拉尔饰)作为默片巨星的光环与凯西·塞尔登(艾米丽·朗厄姆饰)的才华碰撞,不仅是爱情的萌芽,更是艺术与技术博弈的缩影。导演乔纳森·丘奇在保留电影核心脉络的同时,通过舞台调度强化了戏剧张力,例如,凯西为默片女星琳娜配音的桥段,以镜像式表演展现“声音”对电影工业的颠覆,讽刺了名利场中虚伪与真实的撕裂。音乐与舞蹈是叙事的灵魂。剧中《Good Morning》的欢快三重唱、《Make’em Laugh》的滑稽独白、《Singin’in the Rain》的雨中独舞,既是对原作的完美复刻,又因现场演绎的即兴感而更具感染力。踢踏舞在湿滑舞台上的精准踩踏,堪称“雨人三项”式的技艺考验,演员们以肢体语言诠释了艺术创作的艰辛与激情。伦敦西区原班演员的表演为经典注入了鲜活的血肉。格兰特·阿米拉尔饰演的唐·洛克伍德,既保留了电影中金·凯利的优雅与幽默,又以细腻的舞台表现力刻画了巨星光环下的迷茫与蜕变。艾米丽·朗厄姆则以清亮的嗓音与灵动的舞姿,将凯西的坚韧与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存在不仅是爱情的催化剂,更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隐形力量。配角同样出彩:斯蒂芬·阿内利饰演的科斯莫·布朗,以诙谐的肢体喜剧调和了剧情的沉重,其即兴台词与观众互动更显舞台艺术的魅力。《雨中曲》的成功,在于它既是一封写给电影史的情书,亦是对剧场艺术可能性的探索。当6吨水从舞台喷淋而下,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炫目,更是一个时代的倒影——关于艺术的挣扎、创新的勇气与热爱的永恒。正如剧中那句“Dignity, always dignity”(尊严,永远的尊严),《雨中曲》以尊严之名,完成了从经典到经典的传承。北京艺术中心的这次引进,不仅填补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对世界级原版剧目的需求,更以“全国唯一一站”的稀缺性,成为2025年文化消费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日落大道》等后续剧目的接档,这场“雨中欢唱”或将开启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新篇章。(作者冯新平 为文艺评论人)
    2025-02-25 09:49:35国家大剧院
  • 国家大剧院版威尔第《茶花女》第九轮上演
      264平方米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映照“镜花水月”(往期剧照)。 凌风摄在西方歌剧史上,威尔第《茶花女》的经典性无法动摇。2月12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茶花女》再度回归,著名指挥家余隆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维涅拉·吉玛蒂耶娃、石倚洁、廖昌永与周晓琳、扣京、张扬两组主演阵容,开启这一版《茶花女》首演15年来的第九轮演出。除了过硬的音乐水准,“镜花水月”般的舞台意境也是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的一大看点:独特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每当地板上的巨幅“画布”更换,镜中倒映的景象也随之变化,声色犬马的宴会被凄凉凌乱的卧室取代,喧嚷的人群最后徒余孤影几行,繁华易碎,倏忽而逝,颇得小仲马原著精髓。眼下,舞台监督陈欢和同事们又一次搭建起这方“幻梦”天地,宽22米、高12米的镜子将再次映照主角薇奥莱塔的戏梦人生。15年前的2010年,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由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挥棒首演,那时,这面264平方米的大镜子一度让年轻的国家大剧院和工作人员相当头疼。为了保证舞台效果,“镜子上的镜面膜不是拼贴的,而且要能透视呈现前后多层空间,国内当时的舞美技术还达不到要求,所以整块的镜面膜是从意大利买来的。”在《茶花女》前几次复排中,镜面膜的接缝处总会出现皱褶,“侧光一打,就会发现镜面不平整、不好看,这个技术难点,我们一直是请意大利的厂商来帮助解决的。”让大家手忙脚乱的不只是空中的镜子,还有脚踩的地布。《茶花女》的场景切换很有四两拨千斤之感,不必依靠太过复杂的实景,地布上的“油画”抽拉变换,再依靠镜面的反射,便承载起音乐与故事在巴黎名利场、乡间别墅等多空间中的流动发展。“这些梯形地布长边达26米,短边有22米,高12米,当年我们也反复试验了很多次。”陈欢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经验很少,处处摸着石头过河,“开场的地布一抽走,我们突然发现下面的全都乱了。”后来,大家试着给每一层地布贴上大力胶条,才在不影响换景的基础上保持地布的稳固。15年来,国内飞速发展的舞美技术早已突破了镜面膜等技术难关,繁荣蓬勃的市场也为行业积累下大量制作经验。现在,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已超百部,陈欢可以从容地说,“对我们而言,《茶花女》已经是体量很小、很简单的一部作品了。”(记者 高倩)
    2025-02-10 10:23:19国家大剧院
  • 歌剧《山海情》迎来第八轮演出
      《山海情》剧照1月16日至19日,改编自同名电视剧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迎来第八轮演出,再现那段跨越山海的奋斗历程。歌剧《山海情》由作曲家孟卫东、编剧易茗、导演王筱頔等一线艺术家联袂创作,首演于2022年。歌剧《山海情》尽可能地保留了电视剧的主线和人物,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地区的乡亲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与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克服重重困难,让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满腔热血的青年干部得福、灵秀倔强的农村姑娘水花、真诚智慧的援宁干部陈金山、有情有义的得宝等角色悉数登台,水花逃婚复回、得福为通电数度奔走等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原作剧情都在舞台上重现。两年多来,在数轮演出的检验和磨砺下,“苦瘠甲天下”“心中有个尕妹妹”“圪梁梁上喊苍天”“花儿三唱”等唱段已收获不少好评。阵容方面,本轮演出中,著名指挥家吕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携手王宏伟、龚爽、金郑建以及马小明、徐晶晶、陈大帅各自领衔的两组主演班底,唱响贺兰山下的山海深情。
    2025-01-17 09:44:46国家大剧院
  • 新版话剧《雷雨》国家大剧院首演 探索更具文学性的表演美学
    在曹禺诞辰115周年之际,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执导的新版话剧《雷雨》1月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开启国内外巡演。演出恢复了曹禺原著中的“序幕”和“尾声”,在此基础上着力探索更具文学性和哲学性的中国戏剧表演美学。《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在两个场景、不到24小时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塑造了蘩漪、周萍、周朴园等复杂真实的人物,以人性的深邃度与形式的和谐,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李六乙介绍,此次排演依据1936年发表的单行本,恢复了多数演出中被删掉的遥相呼应的“序幕”和“尾声”——年老的周朴园在精神病院探望蘩漪和侍萍两个疯女子——也找回了很多演出版本删掉的台词;舞台上,象征“深渊”的蓝色简约布景,与寓意丰富的舞台调度与表演,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我们力求在对原著的再现中进一步探索中国戏剧的美学形态,使表演更具文学性和哲学性。”李六乙说,“《雷雨》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的人性,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挣扎中看到力量,在残酷中看到美。”该剧由胡军、卢芳、李红、苗驰、李小萌等主演,北京首演后将赴成都、重庆、西安、上海、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巡演。(记者:白瀛 剧照由剧方提供)
    2025-01-16 12:33:45国家大剧院
  • 中俄艺术家携手创作 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盛大首演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闻名世界,各国艺术家以各种形式对其的改编诠释不胜枚举,首次以音乐剧承载这部鸿篇巨制的尝试落地在中国。12月20日至29日,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在北京艺术中心迎来首轮演出,不仅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在原有的“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创作基础上开辟了新的领域,也为观众与业界一连数月的好奇送上了期待已久的解答。   现场  3小时精炼浓缩百万字原著  大幕升起,一弯弧形如法贝热彩蛋悬挂在舞台上方,隐喻浮华颠倒的贵族生活大厦将倾。随即,开场合唱“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慷慨唱响,战争迫近的紧张,讽刺权贵阶层的奢靡,奠定了音乐剧《战争与和平》严肃思辨的底色。  作为国家大剧院建院17周年、北京艺术中心开幕1周年之际问世的重点剧目,音乐剧《战争与和平》集结了作曲舒楠,编剧、作词喻荣军,俄罗斯导演阿丽娜·切维克领衔的国际一线主创团队。在托尔斯泰百万字原著的基础上,喻荣军以贴近当代观众审美习惯的视角切入剧本,大幅精简了故事剧情和出场人物,把厚重动荡的壮阔史诗集中压缩进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等青年一代的人生遭际中。约3个小时的演出,大量个性鲜明的唱段贯穿始终:安德烈的“牺牲”“我曾经憎恶的生活”、皮埃尔的“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海伦的“死亡与疯狂”、娜塔莎的“你未曾离开”等多首咏叹调生动刻画了战乱中的众生相,深刻揭示战争给年轻人留下的蜕变与难以愈合的创伤。上半场尾声部分的合唱“大彗星”、下半场剧终部分的谢幕合唱“在一起”,同样都是颇有记忆点的唱段,从天星摇坠的乱世悲歌,到主角集体穿越至现代世界的载歌载舞,两个半场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战争与和平”这个永恒话题的当代意义。  与壮阔宏大的作品立意相匹配的,是当得起华美二字的舞台呈现。璀璨的吊灯、长长的楼梯等鲜明意象不断出现,简洁的布景与流动的影像虚实交织,把辉煌的宫廷、幽静的乡村、无垠的星空等场景营造得深邃动人。其中,由多块LED屏拼成的圆弧最引人注目,在舞美设计维亚切斯拉夫·奥库涅夫的解读中,和平的宁静短暂降临时,圆弧可以随影像变幻为宫殿穹顶、简洁的花园凉亭,为生活遮风挡雨;战争袭来,刺目的红光从破裂崩碎的圆弧中迸溅而出,恰如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现实。最终,几瓣圆弧拼成碧水青山的“地球”,呼应原著小说标题中的俄语单词“Mip”,即“世界”,将作品的意境再次推上新的高点。  幕后  两国艺术家联袂引领行业风向  舞台上,战争的车轮碾过生命,和平的呼唤响彻寰宇,舞台下,创作制作总监王翔浅的脑海中闪过很多瞬间。深耕音乐剧行业数年的她一直记得,当初带着国家大剧院的委托飞赴广州与导演阿丽娜·切维克见面的情形:“那时,导演正在广州合成俄语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她的第一句话是,确定是《战争与和平》吗?即使在俄罗斯,也没有人做过音乐剧版《战争与和平》,因为这部作品实在太难、太大了。”短暂的惊讶很快被创作的兴奋取代,“阿丽娜很坚定地说,我们要一起完成一次了不起的工作。”  以当代视角重新解读《战争与和平》,剧组中,中俄两国艺术家常有“交锋”,比如,直到首演前几天,该以怎样的情绪和基调为全剧收尾,大家仍有分歧。阿丽娜导演想让作品落在娜塔莎、皮埃尔的二重唱上,历经战争与别离的摧残,他们终于回归平静的生活,在阿丽娜看来,那种静水流深的宁谧隽永足以代表全人类的心声,但中方团队坚持,唯有一段恢弘的合唱才足以烘托、升华《战争与和平》的博大主题。几番艰难切磋,火一样急切执着的阿丽娜终于被说服、打动,于是,歌词、灯光、舞蹈第一时间到位,一段合唱表演迅速成型,才有了如今观众看到的以凝练庄重的咏唱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结尾。  “我们不怕‘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王翔浅说。这个氛围开放的创作团队从未停下对作品的打磨精进,喻荣军的剧本改出了8稿,舒楠的音乐更是改了“不下几百遍”。“每次遇到大的创作任务,我都会‘蓄须明志’,曾有歌迷说,这是‘毁容式创作’。”这一次,舒楠的胡须一直留到了《战争与和平》的首演日。轻松的玩笑话里藏着他的决心,那些为《战争与和平》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里,舒楠走遍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等世界各地的剧院采风学习,写下32首歌曲和数不清的音乐素材。他用电影作曲的方式统摄全剧,以传统的交响乐厚重铺底,同时不拘一格地融入俄罗斯民间音乐、流行、摇滚、电子等元素,“只要能突出人物性格,我们就要采用。我们打破了很多的规矩,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对所有音乐剧人而言,国家大剧院开始制作音乐剧,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梦想,而且这一次,我们等来了一部鸿篇巨制。”王翔浅说。这部被业界寄予厚望的作品酝酿了两年之久,无论是选拔并整合国家大剧院自有力量、音乐剧热门人选以及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演员的训练演出模式,还是磅礴大气的题材选择,在王翔浅看来,“都可以引领未来中国音乐剧的市场走向。目前,除了引进的欧美原版剧目,我们的音乐剧制作还是以中小体量为主,像《战争与和平》一样格局广阔的作品非常少。如果能借此机会让更多年轻观众爱上音乐剧、爱上世界名著,这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艺术启迪。” (高倩/文 方非/图)
    2024-12-23 14:49:13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