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音乐奖由《贝林格:宏图大志》的伊恩松诺加内夺得;最佳摄影奖由阿根廷电影《音讯》的古斯塔沃·斯奇亚菲诺获得。他上台后激动地说,“今天我非常幸福”,并感谢了在场的他的家人。他说,今年以来阿根廷一部电影也没有拍出来,“阿根廷电影业现在非常困难,但阿根廷电影人会坚持下去,谢谢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由《好好的》演员海一天和《大风杀》演员耿乐一起获得。海一天上台后激动地说,自己9岁入行,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一个坏小子,四十多年后凭借一个反派获得了这份荣誉:“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认可,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而耿乐则表示,北京是自己的福地,“以前我常常去天坛玩,没想到今天把天坛女神攥在了手里,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由《音讯》的玛拉·贝什泰利获得。最佳男主角由比利时电影《最美小镇》的两位主演同时获得,皮埃尔·巴斯丁和本杰明·兰比罗特在片中饰演一对警察搭档,他们在生活中是表兄弟,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参演电影。评委倪妮说,他们的获奖实至名归。
最佳女主角由《爱的暂停键》的演员赫尔加·古莲获得。她激动地说:“感谢评委们认可我的工作,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由《爱的暂停键》的编剧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和《大风杀》的编剧孙悦、张琪同时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由阿根廷电影《音讯》获得。最佳导演奖由《爱的暂停键》的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获得。最佳影片奖由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和演员葛优颁出。《爱的暂停键》获得了这项最大殊荣。赫尔加·古莲代表剧组上台,她开心地说,这是一部小成本之作,只有几位演员,“但我们倾尽全力创作。虽然当今世界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没有这么近,但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真实的理解。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扇窗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十大奖项名单如下:最佳影片:《爱的暂停键》最佳导演:《爱的暂停键》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最佳艺术贡献奖:《音讯》最佳男主角:《最美小镇》皮埃尔·巴斯丁、本杰明·兰比罗特最佳女主角:《爱的暂停键》赫尔加·古莲最佳男配角:《好好的》海一天、《大风杀》耿乐最佳女配角:《音讯》玛拉·贝什泰利最佳编剧:《爱的暂停键》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大风杀》孙悦 张琪最佳摄影:《音讯》古斯塔沃·斯奇亚菲诺最佳音乐:《贝林格:宏图大志》伊恩松诺加内评委会特别荣誉:《纳维》
  《小花》剧组46年后重聚当晚,电影《小花》的主演刘晓庆、陈冲和唐国强作为嘉宾出现在舞台上,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了激情燃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冲说,自己的18岁生日就是在《小花》剧组度过的,今年64岁的生日则是在北影节度过,“非常幸运还能站在观众的面前,还有这么多观众跟我说起《小花》。”刘晓庆回忆了片中的一个片段,“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能演出一场大戏。”而唐国强则激动地说,46年过去了,两位女主角还拼搏在表演的第一线,“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97岁田华获终身成就奖人民艺术家、《党的女儿》主演田华获得本届北影节终身成就奖。张勇手、陶玉玲、陈佩斯、朱时茂等走上舞台向这位电影表演艺术家致敬。陈佩斯激动地说,自己从田华身上学到了“做演员不是为了流量,而是心里敞亮,只有心里敞亮,才能装得下亿万观众。”田华坐着轮椅来到台上,而组委会也安排了惊喜,在《党的女儿》中饰演李玉梅女儿小妞的沈竞华突然出现了舞台上,看到“女儿”的出现,田华激动地呼唤道:“小妞,小妞,我看见我的女儿了。”而沈竞华也哭着地对田华说,“很想您。”田华安慰她,“小妞,咱们不哭,要听妈妈的话。”随后田华激动地对着台下的观众说,“我是演员田华,一辈子扎根于生活,用表演艺术为人民服务。没想到97岁了,伟大的人民把这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了我,我要对得起人民,只要你们不嫌弃,我愿意为你们多做点事,为中国电影多做点事。”(王金跃)
昨天上午,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伊莎贝尔·于佩尔电影大师班在郎园Station举行。 和冠欣摄当被问及很多西方影评人称她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时,伊莎贝尔·于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非常同意这些评价。”全场掌声雷动,折服于这位演员的自信与坦然。昨天,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伊莎贝尔·于佩尔大师班,现场座无虚席。台下,导演贾樟柯化身“迷弟”听得专注;台上,青年导演毕赣作为对谈嘉宾抓住机会提问,于佩尔也表示很喜欢他的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世界影坛常青树,法国演员于佩尔以独特的气质与多面的性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演美学。她擅长以冷静内敛的表演举重若轻地塑造角色变幻莫测的心理。从20世纪70年代法国新浪潮末尾开始从影至今,于佩尔信步游走于欧亚大陆之间,以动人表演激发出众多角色的生命本色。她曾分别两次折桂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荣誉,跟许多著名导演有过合作。今年71岁的她已经带观众走过几乎一半的电影史,但她依然充满活力,保持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虽然欣然接受“最伟大演员”的赞美,但于佩尔随后补充,说这并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因为她和很多伟大的导演都合作过。谈起以残酷叙事风格著称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于佩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很残酷,但是作为个人不是,他本人很有共情心。”她曾在哈内克执导的《钢琴教师》中饰演一位心理扭曲的钢琴教师,内敛扎实的演技让人不寒而栗。这部作品让她拿到了戛纳最佳女演员奖,也是她的表演代表作之一。于佩尔说,《钢琴教师》无论叙事还是导演风格都令人震撼,“拍电影主要不在于讲述了什么,而是怎么讲述。”近年来,于佩尔还在勇敢尝试跨国、跨文化的合作,比如她与韩国导演洪常秀拍摄了《在异国》《克莱尔的相机》和《旅行者的需要》。“《克莱尔的相机》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拍的,一共只用了6天。《旅行者的需要》也是极短时间完成的。虽然他拍得很快,但他投入的时间其实是极大的,只不过是一种不同的时间投入方式。”于佩尔透露,洪常秀拍电影时,可以让演员们不停提问,但不一定要找到答案。于佩尔希望有一天能和中国导演合作。她还现场点评了毕赣的电影,她认为毕赣的作品有一种诗意,能带观众进入一种梦境。有位观众提问于佩尔对“电影脸”的看法,于佩尔说,电影能带来无穷的多样性与变化,因此电影中的美也有很大变化。“伟大的导演会让我们进入到多样性的美当中,我们的电影也会充满活力。”她认为,美的定义并非完美,相反有缺陷的不完美才是美。(袁云儿)
  “北京展映”现场。邢拓 摄同时,北影节还特别推出“京剧电影工程”系列专题,精选十部京剧电影在“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影城展映。“舞台影像纪实近些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上,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类型,让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于超说。常设单元“致敬”是每年影迷们特别期待的章节。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今年对大热门、冷门佳作、经典影片等进行了平衡取舍,《西北偏北》《流金岁月》《千禧曼波》等多部4K数字修复版影片在这一单元与大家见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经典电影凝缩着一个时代的电影艺术成就。经典影片修复上映,是经典的再传播过程,能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影片的独特价值,深入了解电影发展历史。在沙丹看来,参加电影节还要推荐观众看新片。“经典是对过往历史的追忆,新作是对当下自我命运的求索。”一批“直通柏林”的新片上线。今年共有10多部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或获奖影片上映,《天空的另一面》《巴黎夏日》等新片在开票后不久迅速售罄,迎来加场。入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国产新片全球首映;新设立的“绿洲”单元展映多部极具类型突破意识的海外新作;科技单元精选50部特效电影,其中21部影片在中国首映……电影爱好者张博涵今年抢到了几部新片,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北影节作为家门口的电影节,能让我在影院体验来自世界各地小众的类型片、文艺片,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共探“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各大核心论坛、电影公开课、电影大师班今年同步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电影爱好者尤其是资深影迷前来聆听。在核心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围绕中国电影市场创新与突破路径展开热烈讨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的票房成绩标定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的“天花板”高度。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还能再突破吗?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提出了“天花板”与“总量”的区分。他认为,电影票房“天花板”不能替代“总量”的概念,即使其他单片票房暂未再次触及所谓“天花板”的数字,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仍在,电影人应该有充足信心。《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谈及内容创作,有关专家认为,要通过提高文化代表性与内容真实性,与全球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创作者要尝试从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题材,同时要勇于面对自我,深入关照内心。”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晓路认为,《热辣滚烫》《小小的我》等一些女导演执导的作品,突破传统模式,深刻反映社会议题,关注社会现象,值得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多地上映,取得了近20年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表示,海外宣发要提前谋划,采取精准的宣传策略,同时要注重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4月19日,观众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上参观拍照。李鑫 摄互联网时代,优质剧集、短视频、游戏等媒介在稀释着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持续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提到,今年春节档特效厅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长。“如今观众看电影追求的是观影体验,体验感差异是主导观众在多种媒介间做出选择的核心动因。”黄建新认为,行业要用顶尖的技术设备、非凡的想象力、一流的表达能力去创作作品,不辜负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激发“新质光影”内生动力本届北影节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致力于推动电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赛道、新生力量……北影节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沿,向“新”而行。锚定新技术——近年来,更多探索新技术形态的作品在北影节展映。北影节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今年进一步扩展为“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汇聚了40余部先锋作品,包含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开幕式上,电影《唐宫夜宴》出品方现场领取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001号“龙标”。今年,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电影管理体系,我国虚拟现实电影开启行业发展新篇章。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艺术创作?如何推动虚拟现实电影规范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北影节期间,学界业界人士进行了讨论。“虚拟现实电影要忠于电影创作的本质——讲好故事。‘在空间中叙事’和‘通过空间叙事’是不同的概念,未来要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季萱表示,同时要充分运用好技术,考虑影片在不同影厅和终端放映的适配性问题。专家认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融合艺术创意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虚拟现实影像内容发展的关键,行业既要培养新生力量,更要转化和赋能传统领域的优秀人才。
  影片映后交流现场。(主办方供图)聚焦新生代——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澈与炻在家乡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最佳导演奖,他自编自导的作品《渔猎法则》在短片单元RF新血计划夺魁。“在北影节能与行业前辈交流,还结识了诸多创作者,不虚此行。”澈与炻说,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青年电影人,要紧跟时代、敢想敢拼,用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为观众们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全新打造“青创Young力场”,推出青年影人与项目落地孵化平台;项目创投继续推介申请青年影人专项扶持基金;“注目未来”单元连续多年为各国电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提供展示舞台……从项目孵化到创作引导,从平台搭建到行业联通,十五年来,北影节持续构建青年影人培育体系,为青年影人开辟通往银幕的道路。有关专家认为,更多有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青年影人将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策划:张晓松主编:林晖、孙闻记者:邢拓、杨淑君
最佳音乐奖由《贝林格:宏图大志》的伊恩松诺加内夺得;最佳摄影奖由阿根廷电影《音讯》的古斯塔沃·斯奇亚菲诺获得。他上台后激动地说,“今天我非常幸福”,并感谢了在场的他的家人。他说,今年以来阿根廷一部电影也没有拍出来,“阿根廷电影业现在非常困难,但阿根廷电影人会坚持下去,谢谢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由《好好的》演员海一天和《大风杀》演员耿乐一起获得。海一天上台后激动地说,自己9岁入行,演的第一个角色是一个坏小子,四十多年后凭借一个反派获得了这份荣誉:“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认可,让我们今天有机会站在这里。”而耿乐则表示,北京是自己的福地,“以前我常常去天坛玩,没想到今天把天坛女神攥在了手里,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由《音讯》的玛拉·贝什泰利获得。最佳男主角由比利时电影《最美小镇》的两位主演同时获得,皮埃尔·巴斯丁和本杰明·兰比罗特在片中饰演一对警察搭档,他们在生活中是表兄弟,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参演电影。评委倪妮说,他们的获奖实至名归。
最佳女主角由《爱的暂停键》的演员赫尔加·古莲获得。她激动地说:“感谢评委们认可我的工作,也让我有机会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由《爱的暂停键》的编剧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和《大风杀》的编剧孙悦、张琪同时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由阿根廷电影《音讯》获得。最佳导演奖由《爱的暂停键》的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获得。最佳影片奖由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和演员葛优颁出。《爱的暂停键》获得了这项最大殊荣。赫尔加·古莲代表剧组上台,她开心地说,这是一部小成本之作,只有几位演员,“但我们倾尽全力创作。虽然当今世界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没有这么近,但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真实的理解。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扇窗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十大奖项名单如下:最佳影片:《爱的暂停键》最佳导演:《爱的暂停键》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最佳艺术贡献奖:《音讯》最佳男主角:《最美小镇》皮埃尔·巴斯丁、本杰明·兰比罗特最佳女主角:《爱的暂停键》赫尔加·古莲最佳男配角:《好好的》海一天、《大风杀》耿乐最佳女配角:《音讯》玛拉·贝什泰利最佳编剧:《爱的暂停键》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大风杀》孙悦 张琪最佳摄影:《音讯》古斯塔沃·斯奇亚菲诺最佳音乐:《贝林格:宏图大志》伊恩松诺加内评委会特别荣誉:《纳维》
  《小花》剧组46年后重聚当晚,电影《小花》的主演刘晓庆、陈冲和唐国强作为嘉宾出现在舞台上,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了激情燃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冲说,自己的18岁生日就是在《小花》剧组度过的,今年64岁的生日则是在北影节度过,“非常幸运还能站在观众的面前,还有这么多观众跟我说起《小花》。”刘晓庆回忆了片中的一个片段,“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能演出一场大戏。”而唐国强则激动地说,46年过去了,两位女主角还拼搏在表演的第一线,“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97岁田华获终身成就奖人民艺术家、《党的女儿》主演田华获得本届北影节终身成就奖。张勇手、陶玉玲、陈佩斯、朱时茂等走上舞台向这位电影表演艺术家致敬。陈佩斯激动地说,自己从田华身上学到了“做演员不是为了流量,而是心里敞亮,只有心里敞亮,才能装得下亿万观众。”田华坐着轮椅来到台上,而组委会也安排了惊喜,在《党的女儿》中饰演李玉梅女儿小妞的沈竞华突然出现了舞台上,看到“女儿”的出现,田华激动地呼唤道:“小妞,小妞,我看见我的女儿了。”而沈竞华也哭着地对田华说,“很想您。”田华安慰她,“小妞,咱们不哭,要听妈妈的话。”随后田华激动地对着台下的观众说,“我是演员田华,一辈子扎根于生活,用表演艺术为人民服务。没想到97岁了,伟大的人民把这个重要的奖项颁给了我,我要对得起人民,只要你们不嫌弃,我愿意为你们多做点事,为中国电影多做点事。”(王金跃)
昨天上午,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伊莎贝尔·于佩尔电影大师班在郎园Station举行。 和冠欣摄当被问及很多西方影评人称她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时,伊莎贝尔·于佩尔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非常同意这些评价。”全场掌声雷动,折服于这位演员的自信与坦然。昨天,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伊莎贝尔·于佩尔大师班,现场座无虚席。台下,导演贾樟柯化身“迷弟”听得专注;台上,青年导演毕赣作为对谈嘉宾抓住机会提问,于佩尔也表示很喜欢他的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作为世界影坛常青树,法国演员于佩尔以独特的气质与多面的性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演美学。她擅长以冷静内敛的表演举重若轻地塑造角色变幻莫测的心理。从20世纪70年代法国新浪潮末尾开始从影至今,于佩尔信步游走于欧亚大陆之间,以动人表演激发出众多角色的生命本色。她曾分别两次折桂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荣誉,跟许多著名导演有过合作。今年71岁的她已经带观众走过几乎一半的电影史,但她依然充满活力,保持了旺盛的艺术创造力。虽然欣然接受“最伟大演员”的赞美,但于佩尔随后补充,说这并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功劳,因为她和很多伟大的导演都合作过。谈起以残酷叙事风格著称的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于佩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很残酷,但是作为个人不是,他本人很有共情心。”她曾在哈内克执导的《钢琴教师》中饰演一位心理扭曲的钢琴教师,内敛扎实的演技让人不寒而栗。这部作品让她拿到了戛纳最佳女演员奖,也是她的表演代表作之一。于佩尔说,《钢琴教师》无论叙事还是导演风格都令人震撼,“拍电影主要不在于讲述了什么,而是怎么讲述。”近年来,于佩尔还在勇敢尝试跨国、跨文化的合作,比如她与韩国导演洪常秀拍摄了《在异国》《克莱尔的相机》和《旅行者的需要》。“《克莱尔的相机》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拍的,一共只用了6天。《旅行者的需要》也是极短时间完成的。虽然他拍得很快,但他投入的时间其实是极大的,只不过是一种不同的时间投入方式。”于佩尔透露,洪常秀拍电影时,可以让演员们不停提问,但不一定要找到答案。于佩尔希望有一天能和中国导演合作。她还现场点评了毕赣的电影,她认为毕赣的作品有一种诗意,能带观众进入一种梦境。有位观众提问于佩尔对“电影脸”的看法,于佩尔说,电影能带来无穷的多样性与变化,因此电影中的美也有很大变化。“伟大的导演会让我们进入到多样性的美当中,我们的电影也会充满活力。”她认为,美的定义并非完美,相反有缺陷的不完美才是美。(袁云儿)
  “北京展映”现场。邢拓 摄同时,北影节还特别推出“京剧电影工程”系列专题,精选十部京剧电影在“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影城展映。“舞台影像纪实近些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上,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类型,让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于超说。常设单元“致敬”是每年影迷们特别期待的章节。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今年对大热门、冷门佳作、经典影片等进行了平衡取舍,《西北偏北》《流金岁月》《千禧曼波》等多部4K数字修复版影片在这一单元与大家见面。”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经典电影凝缩着一个时代的电影艺术成就。经典影片修复上映,是经典的再传播过程,能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影片的独特价值,深入了解电影发展历史。在沙丹看来,参加电影节还要推荐观众看新片。“经典是对过往历史的追忆,新作是对当下自我命运的求索。”一批“直通柏林”的新片上线。今年共有10多部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或获奖影片上映,《天空的另一面》《巴黎夏日》等新片在开票后不久迅速售罄,迎来加场。入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国产新片全球首映;新设立的“绿洲”单元展映多部极具类型突破意识的海外新作;科技单元精选50部特效电影,其中21部影片在中国首映……电影爱好者张博涵今年抢到了几部新片,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北影节作为家门口的电影节,能让我在影院体验来自世界各地小众的类型片、文艺片,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共探“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各大核心论坛、电影公开课、电影大师班今年同步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电影爱好者尤其是资深影迷前来聆听。在核心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围绕中国电影市场创新与突破路径展开热烈讨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的票房成绩标定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的“天花板”高度。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还能再突破吗?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提出了“天花板”与“总量”的区分。他认为,电影票房“天花板”不能替代“总量”的概念,即使其他单片票房暂未再次触及所谓“天花板”的数字,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仍在,电影人应该有充足信心。《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谈及内容创作,有关专家认为,要通过提高文化代表性与内容真实性,与全球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创作者要尝试从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题材,同时要勇于面对自我,深入关照内心。”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晓路认为,《热辣滚烫》《小小的我》等一些女导演执导的作品,突破传统模式,深刻反映社会议题,关注社会现象,值得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多地上映,取得了近20年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表示,海外宣发要提前谋划,采取精准的宣传策略,同时要注重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4月19日,观众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上参观拍照。李鑫 摄互联网时代,优质剧集、短视频、游戏等媒介在稀释着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持续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提到,今年春节档特效厅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长。“如今观众看电影追求的是观影体验,体验感差异是主导观众在多种媒介间做出选择的核心动因。”黄建新认为,行业要用顶尖的技术设备、非凡的想象力、一流的表达能力去创作作品,不辜负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激发“新质光影”内生动力本届北影节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致力于推动电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赛道、新生力量……北影节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沿,向“新”而行。锚定新技术——近年来,更多探索新技术形态的作品在北影节展映。北影节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今年进一步扩展为“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汇聚了40余部先锋作品,包含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开幕式上,电影《唐宫夜宴》出品方现场领取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001号“龙标”。今年,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电影管理体系,我国虚拟现实电影开启行业发展新篇章。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艺术创作?如何推动虚拟现实电影规范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北影节期间,学界业界人士进行了讨论。“虚拟现实电影要忠于电影创作的本质——讲好故事。‘在空间中叙事’和‘通过空间叙事’是不同的概念,未来要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季萱表示,同时要充分运用好技术,考虑影片在不同影厅和终端放映的适配性问题。专家认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融合艺术创意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虚拟现实影像内容发展的关键,行业既要培养新生力量,更要转化和赋能传统领域的优秀人才。
  影片映后交流现场。(主办方供图)聚焦新生代——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澈与炻在家乡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最佳导演奖,他自编自导的作品《渔猎法则》在短片单元RF新血计划夺魁。“在北影节能与行业前辈交流,还结识了诸多创作者,不虚此行。”澈与炻说,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青年电影人,要紧跟时代、敢想敢拼,用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为观众们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全新打造“青创Young力场”,推出青年影人与项目落地孵化平台;项目创投继续推介申请青年影人专项扶持基金;“注目未来”单元连续多年为各国电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提供展示舞台……从项目孵化到创作引导,从平台搭建到行业联通,十五年来,北影节持续构建青年影人培育体系,为青年影人开辟通往银幕的道路。有关专家认为,更多有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青年影人将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策划:张晓松主编:林晖、孙闻记者:邢拓、杨淑君北京国际电影节前身为北京国际电影季,创办于2011年,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具有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大型电影主题活动,旨在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将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核心活动。2012年2月,北京国际电影季更名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并设立评奖单元,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直到2013年才进行奖项评选,自此,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正式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