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演出 > 正文
优质内容 高效经营 差异竞争​——小剧场戏剧的南北生存之道
2025-10-20 10:05:25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辑:刘欣

  null

  北京小剧场戏剧以传统话剧、戏曲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实验戏剧为主    繁星戏剧村供图

  null

  创新观演关系的上海演艺新空间项目     戏剧厂牌“一台好戏”供图

  每当夜色降临,在北京的街角巷陌、胡同深处,各类小剧场戏剧在一个个独立剧场里上演。与此同时,位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第一百货C馆和仅有一街之隔的亚洲大厦内,几十部风格各异的演艺新空间剧目同时开场。这两幅图景,恰是南北小剧场发展路径的生动缩影。

  小剧场戏剧在国内发轫至今,已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南北小剧场,在文化消费需求下逐步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源于历史文化积淀与城市功能定位,更深受文化消费习惯、扶持政策与商业化运营模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北京的小剧场戏剧深植于千年古都的文化土壤,以传统话剧、戏曲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实验戏剧为主。鼓楼脚下的鼓楼西剧场、宣武门内的繁星戏剧村,都是北京小剧场的中坚力量,推出了诸如《枕头人》《奋不顾身的爱情》等颇具口碑的经典之作。

  上海则率先迈出了小剧场转向演艺新空间的步伐,以音乐剧、沉浸式或环境式戏剧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2019年,上海推出《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提出满足演出场次每年不低于50场等指标,即可将写字楼、商场、园区的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很快,戏剧厂牌“一台好戏”推出的上海首部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入驻写字楼亚洲大厦,凭借其创新性和稀缺性迅速成为热点。过去几年间,演艺新空间从亚洲大厦开枝散叶,环人民广场半径一公里内,五六十个新兴的小剧场项目入驻第一百货、大世界等商圈,在年轻群体中形成了“入沪看剧”的现象。

  上海小剧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黄浦区“演艺大世界”的品牌统筹和剧场运营方“星空间”的统一管理。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行业框架给予从业者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为了保障驻演剧目的品质,戏剧厂牌“一台好戏”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并不断更新剧目制作、演出运营等领域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尝试在设备标准、演出质量、演出流程管理等生产维度上工业化,并为合作运营的外部项目提供经验。

  与之相比,北京各类传统小剧场的运营则相对独立,但也出现从政策层面探索演艺新空间发展的趋势。2023年,北京出台《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多场景多业态演艺新空间。同年,东城区授牌大麦新空间当然有戏沉浸式剧场等5家演艺新空间,西城区授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繁星戏剧村等8家演艺新空间。政策利好之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小剧场主动敞开自己的“空间”。诸如鼓楼西剧场新近推出的音乐话剧《边城》,就将传统剧场、咖啡厅、剧场外的小院空间都利用了起来。

  在丰富演出形式的同时,演艺新空间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成为培育人才、孵化项目、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观察先行一步的上海市场,不难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题材创新、受众拓展等问题。要实现运营模式的良性循环,需要剧场为商圈导入高黏性客群、商圈为剧场提供流量基础,优质内容生产与高效经营管理缺一不可。然而,上海部分入驻商圈的剧目制作方表示,演出对商圈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商圈带给演出项目的推力。而考虑到当前北京演艺新空间的转向,更多是基于传统小剧场自身周边环境而非规模化商场,后续或将探索出不同于“沪上小剧场”的发展模式。

  京沪两地在小剧场发展与转型路上的步伐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双方基于自身文化土壤,在创作题材上呈现出的差异同样引人深思。北京小剧场戏剧倾向于关注历史命题与社会变迁,常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与人文关怀。相比之下,上海小剧场戏剧则更聚焦都市生活、个体情感与跨文化对话,在叙事技巧与舞台呈现上不断创新,注重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感官体验。

  面对快速变化的文化环境与观演需求,南北小剧场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与机遇,这些都将深刻影响中国小剧场的未来走向。未来,小剧场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更加多元的评估体系,尊重不同地域的发展特色,鼓励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与运营实践。北方小剧场可适当增强市场意识、提升作品传播力,南方小剧场则要在商业化运营中坚守艺术品质、避免过度娱乐化。两者在差异中相互借鉴,方能绘就多元共生的中国小剧场生态图景。( 丁贵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