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海报。片方供图
1949年的中秋节和今年一样,是10月6日。吴石夫妇和小儿子健成一起留下了最后一张团圆照,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女儿学成。《沉默的荣耀》里,这张全家福加上了女儿学成。
从2018年接手这个剧的创作到如今播出,历经7年。最初吸引我的是一个疑问:吴石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
吴石少时参军,目睹中国几十年战乱不断,曾笃信国民党和三民主义,却在抗战后期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之争和各自保存实力的小算盘,导致豫湘桂大溃败,生灵涂炭。抗战胜利后,更是看多了国民党政府内部的贪腐、尔虞我诈和派系林立,他终于对国民党政权彻底失望,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共产党,相信唯有他们才会让中国繁荣富强,让人民远离战争。
与其说是被那段历史吸引,不如说是被吴石和朱枫身上的那种精神感召。他们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为了早日止战,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他们的人生选择,暗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是吸引我和编剧团队做这部剧的初心。
确定了人物的定位,又面临剧本结构上的取舍。按吴石心理转变的轨迹,应该从抗战后期或1947年思想转变开始设计剧情,但当年4位烈士在台北马场町就义以后,一直被称为“吴石朱枫案”。为了让男女主角尽早有交集,我们决定把吴石最重要的一次人生选择——留在大陆过安稳生活,还是甘冒奇险去台湾,继续为新中国提供情报——定为剧作的开端。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男女主人公不约而同选择以身入危局的荆棘之路,并做好最坏的准备,他们的牺牲是本剧的剧终。
观众说,这部剧从第一集就知道了悲剧性的结尾。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已知主人公的结局,观众还能不能继续追剧?的确有一定风险。但人生本就是一场知道结局的旅程,人们不还是“火”一样爱着,努力生活着、奋斗着吗?谍战剧中主人公功成身退的“爽文”模式,不能用在本剧。我们有意规避了严刑拷打之类的情节和动作,不重点写他们怎么牺牲,而是写他们在明知可能会牺牲,仍然选择拼尽全力奋斗的过程。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牺牲是有价值的,用自己的生命可能换来成千上万人活着。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深情,面对家人的不舍和愧疚,是最真挚动人的情感。我们相信,这些能感动我们,也一定能打动观众。
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也是剧本创作的一个难题。毕竟这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史料片。我们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节点尊重事实,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人物结局尊重史实。在剧本具体细节和情节设计上,进行合理虚构。
本剧故事距今70多年,时代、环境变化巨大,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史料,具备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状态。为此,我和编剧团队搜集史料,阅读传记,查看老报纸、老照片,阅读上世纪50年代描写台湾的小说,观看以那个时期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设法找到台湾和香港与此案相关的资料,了解那个时代台湾的风土人情,熟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3位90后编剧很给力。张玉参加剧本的全过程创作,查阅大量史料和资料,创作成果扎实;王昊天有军事专业的基础,为剧中军事方面的戏夯实基础;刘菁芸在展示亲情关系的细腻和个性上,贡献了建设性意见。《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郑立老师提供了很多一手资料;于和伟老师和我们一起梳理剧本,使本剧情感戏的细腻度和情节戏的紧张度大大提升……该剧还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非常感谢他们。
2019年11月5日,我和3位90后编剧拜谒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烈士雕像。那时,我在心里默默许了一个愿:电视剧播出的时候,要来告诉他们一下。如今剧集播出,更多观众知道了他们的故事。而我想说,这部剧不为写谍战,而要写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和情怀。那些为理想和民族未来牺牲生命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作者卢敏,为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总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