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监测,今年上半年,专业剧场、小剧场新空间等剧场类演出16.05万场,吸引观众2055万人次,票房收入54.02亿元。亮眼成绩为行业注入信心活力,那么,是什么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舞台艺术创作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内容为王”是朴素但极具说服力的道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楼梦》、话剧《生命册》《苏堤春晓》等优秀作品无论情节内容、舞美呈现、演员表演,还是包装之精致、细节之考究,都赋予舞台艺术以巨大吸引力、竞争力,让观众感到走进剧场、不虚此行。“值回票价”这一基础诉求的满足,对观众的观演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内容品类供给日益多元,将新的受众群体带进剧场。其中,音乐剧和单口喜剧是较为典型的两个代表。“老朋友”音乐剧近几年表现尤为亮眼,一些作品邀请知名演员担纲主演,还有一些音乐剧演员通过综艺节目而获得更高知名度,明星效应、粉丝经济在音乐剧市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以脱口秀为代表的单口喜剧近年来异军突起,强输出、快节奏的“包袱”编排,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对社会热点议题的关注等令其成为观众的“嘴替”、容易引发共鸣。
小剧场、演艺新空间等风生水起,是拉动演出票房的重要力量。目前,不少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开设在商圈、景区、写字楼等人流密集的场所,剧场正变得触手可及,这一方面让文艺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观众的观演成本。剧场轻量化、亲民化,观演消费场景日常化、生活化,便于推动“进剧场、看演出”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彰显品位与格调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背后的文化意味、象征意义容易说服观众为之付费。
近年来的许多演出项目打破“第四堵墙”,突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为观众带来新意十足的观演体验。沉浸式演出、环境式演出与传统舞台演出不是迭代关系、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新鲜感总是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有的作品还为参与意愿不同的观众提供了不同的座位区域,让过去主要为“社牛”观众所青睐的沉浸式项目覆盖了更广受众。沉浸式项目在审美以外附加了更多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这也是其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一大利器。
传播媒介、营销路径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许多观众看过心仪的演出后,在社交媒体发表观演心得、“种草”笔记,这类“自来水”往往比演出方自我宣传更有说服力。同时,社交媒体的发达也反过来督促创作者、演出方提升创作演出水平,毕竟,网络口碑“反噬”的代价通常难以承受。可以说,传播媒介、营销路径的变化,协助促进演出品质、口碑、票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演出内容品质、市场供给、观演体验、传播渠道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推动演出市场蓬勃发展,也令人对行业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罗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