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院团新创排的舞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些作品集中展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受到市场欢迎和观众喜爱。舞剧编导们深入敦煌壁画、汉唐乐舞等传统文化宝库,提炼出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进行舞台艺术转化。但与此同时,一些作品热衷于堆砌文化符号,弱化了舞剧叙事功能,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关注。
有的作品做成了地方文化“大杂烩”式的舞台秀;还有的作品宛若旅游宣传片,只满足于场景再现和符号拼贴,把舞剧降格为旅游推广的视觉广告。例如,某作品以古代瓷艺为主题,从采泥、拉坯到施釉、烧制,舞蹈编排只停留于制瓷技术的“图解”,舞段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逻辑,千年窑火映照下,难觅人的温度。还有的作品聚焦工匠群像,舞蹈动作只是机械化展现,如同一件仿古工艺品,外表精致但缺乏灵魂。
这种创作倾向的形成有着复杂原因。一方面,《只此青绿》《红楼梦》等优秀舞剧作品的成功,引来跟风效仿,但创作力不是一天炼成的。另一方面,文旅大发展浪潮中,拉动旅游、促进消费的短线诉求,人为降低了艺术标准。数字媒体时代的“吸睛模式”则进一步助推了舞台元素符号化的泛滥,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反而成了“稀罕物”。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部分创作者对“传统”的理解停留在符号层面,缺乏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把握和开掘,也缺乏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艺术转化的勇气与功力。
将文化元素与剧情编排有机融合并非不可实现。舞剧《丝路花雨》之所以长演不衰,不仅因为它展示了敦煌壁画的优美风姿,更因为它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了一个关于友谊与艺术传承的感人故事。新近创排的舞剧《二十四时舞》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以老者与孩童的血脉传承为生命线,描绘了岁时更迭、生活劳作中湘西人民的精神世界,别有一番生活气和人情味。
扭转舞剧创作堆砌文化符号这一偏颇,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人文内涵。内容编排上,文化元素要选取得当,融入舞剧的整体风格,不可为了炫目而强行拼凑。剧情设置上,要舞中有戏,戏中见人,通过设置合理的戏剧冲突,使文化元素在情节推进中自然呈现。要清醒认识到,动态投影、影像交互等现代舞台技术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避免“重形式轻内涵”的创作倾向,更加注重叙事完整性与表情达意。毕竟,真正打动观众的仍是情感和思想。
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国艺术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它不仅要展示“我们有什么”,更要回答“我们是谁”;不仅要呈现文化的风貌,更要表现精神的内涵。唯有将文化元素与剧情编排有机融合,舞剧才能避免沦为符号堆砌,才能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使者。(蒋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