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殷承宗在2025北京长城音乐会上演奏《黄河》。
郎朗在中华世纪坛演奏《黄河》。方非摄
抗日战争时期,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和炽热的爱国情怀鼓舞无数中华儿女。1970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问世。大合唱中凝聚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魄,在钢琴的黑白键上被赋予新的生命,再一次激荡在人们心间。55年岁月流转,钢琴协奏曲《黄河》成为中国原创钢琴作品中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钢琴家,将《黄河》的旋律带向世界舞台,让世界聆听来自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壮阔涛声。
钢琴“开口说中国话”
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今年85岁高龄,他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主创之一,也是《黄河》的首演者。距《黄河》首演已过去55年,殷承宗依旧活跃在舞台上,《黄河》也被他打磨得炉火纯青。回想当年的创作历程,殷承宗依旧心潮澎湃。
“我们写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发自内心的,要为钢琴在中国‘找出路’。”殷承宗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对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并不熟悉,钢琴作品中也没有一部观众感到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品。1963年,在一场小型演出中,殷承宗曾为毛主席弹奏了自己创作的《秧歌舞》,“主席听了之后跟我说,你要多演奏民族的、人民群众喜欢的东西。”这句话在殷承宗心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后来,毛主席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方针,成为他牢牢坚守的艺术准则。
1969年,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等人成立创作小组,开始着手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为什么选择《黄河大合唱》进行编创?音乐家有着深刻的共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能让钢琴“开口说中国话”。
创作过程中,殷承宗等人来到黄河边采风。“车只能开到壶口瀑布外围,我们一路走过去,看到的景色太震撼了。”当磅礴的黄河展露在眼前,殷承宗第一次领略到什么是“旱地行船”“水底冒烟”,“这对我们的创作太有启发了,不到那里,就不会有《黄河》第一乐章的气势。”拉纤、摆渡,殷承宗亲自体验过;惊险的急流和旋涡,音乐家们也都感受过,这些都转化为钢琴键上的旋律。“后来我看有的学生弹《黄河》,节奏弹得不对,他们不知道,那个节奏就是黄河旋涡的律动。”殷承宗说。
1970年,殷承宗与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钢琴协奏曲《黄河》。《黄河大合唱》中自强不息、团结御侮、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通过钢琴键上一声声的敲击,再一次回荡在国人的心头。自此,中国钢琴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中西融汇不断打磨
钢琴协奏曲《黄河》并非对《黄河大合唱》的简单移植改造,而是用世界性的音乐语言,传递中华民族的音乐风骨与精神图腾。
在创作《黄河》的时代,能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加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是可贵的创新。然而在《黄河》诞生之初,中国的琵琶和竹笛就在乐队中。“只不过因为后来《黄河》在国外演出,很多外国乐团没有这些乐器,就把它拿掉了。”殷承宗说,随着近年来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提升,《黄河》再上演时,琵琶与竹笛也被逐渐恢复回来。
今年6月,85岁的殷承宗来到北京,第一次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脚下演奏《黄河》,在2025北京长城音乐会上,和他合作的是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即便与国外的交响乐团合作,殷承宗在登台前也特意提出,要在乐队中加入中国乐器。当音乐行进至“风在吼马在叫”时,铮铮的琵琶奏出金石之声,瞬间营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黄河》上演数十年来,殷承宗依旧保持着创作激情,不断打磨改进。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和《东方红》旋律中的唢呐,就是他后来加进去的。“唢呐这个乐器特别粗犷,有泥土的味道。”在殷承宗看来,唢呐是一件非常有民族风情的乐器,西方的小号、圆号都无法替代,“第四乐章中的《东方红》也来源于民歌,唢呐的出现能带来音乐上的高潮。”
“《东方红》的旋律寓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殷承宗眼中充满深情与坚定,“用唢呐来表现,仿佛让观众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看见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让世界聆听中国旋律
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55年来,除首演者殷承宗之外,孔祥东、郎朗等一大批中国钢琴家都把它视为最重要的中国音乐作品之一,带它走上世界的舞台,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聆听中国人血脉中汹涌澎湃的旋律。
著名钢琴家孔祥东,17岁时正式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1989年,孔祥东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录制《黄河》,声势滔天、铿锵有力的琴音如黄河般汹涌奔腾,展现出一幅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宏伟画卷。那一年,孔祥东只有21岁。“《黄河》的唱片我录制过3次,演出就更多了,但只要再弹这个作品,我还是很激动。”在他看来,“这支曲子已经不只是一部作品,它就是我们民族经过的苦难,走过的历程,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折射。”
著名钢琴家郎朗也在很多场合弹奏这部作品,无论是专业音乐厅,还是重大活动现场,抑或在户外音乐会,郎朗都充满感情地演绎它的旋律。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郎朗在黄河壶口瀑布边再奏《黄河》,也登上了中华世纪坛的户外舞台,激情演奏这部不朽经典。
“这首曲子陪伴我成长,就像一位挚友,跟着我走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郎朗感慨道,每次弹奏《黄河》,他内心都充满骄傲与自豪,“这部作品是中国传播度最高的钢琴协奏曲——没有之一。它的旋律能凝聚国人之心,外国听众也会被深深打动,堪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作。”
“这么多年来,我走遍五大洲,上演《黄河》一千多场,真切地感受到这部作品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殷承宗说,每当演奏这部作品,从观众席传来的掌声犹如黄河之水,都会让他回想起初创时内心坚守的准则,“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创作,创造出人民喜欢的东西,只要按照这个正确的方向去做,就一定能成功!”(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