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电影 > 正文
电影《东极岛》:东极岛的浪涛声,要让世界听到
2025-08-14 09:54:2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刘欣

  电影《东极岛》取材自1942年中国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数百名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实景搭建的惊涛骇浪、高度还原的东极岛渔村和极具代入感的水下镜头,带我们重回那个生死抉择的时刻。

null

电影《东极岛》剧照

null

电影《东极岛》剧照

  摄像机时而没入冰冷的海水,随浪涛剧烈起伏,沉浸式体会命悬一线的窒息感;时而又跟随角色潜入幽暗的沉船残骸,在锈迹斑斑的缝隙间穿梭,切身感受大海的壮丽神秘与凶险莫测。在这里,人性的善与恶、忍与不忍,都在巨浪的拍打下显露出最本真的模样。

  影片的水戏是最大看点。导演巧妙运用灯光,既展现出大海澄澈幽静的一面,又把浪花变成血花,红与蓝激荡起东极岛渔民善良的本性。在浩瀚汹涌的大海前,人是渺小的。但也正是东极岛渔民们的一艘艘小船、一根根绳子、一张张网,救起了数百条英军战俘的性命。

null

电影《东极岛》剧照

  吴磊饰演的阿荡,便是这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他纯真率性,带着少年人的无畏与冲劲。战俘营救因阿荡而起,也由阿荡进入高潮。阿荡只身潜入浸水的密闭船舱,在窒息的黑暗中找寻生的光亮,吴磊用细腻到眼皮抖动的演技,让观众都一同为他攥紧拳头,屏住呼吸。

  如果说阿荡自始至终都带着最本真的善良,朱一龙饰演的哥哥阿赑则完成了从“为己”到“为大家”的人物转变。一场手刃仇人、浴血而归的杀戏,定格于直视镜头的一幕,留下坚定的眼神和熊熊燃烧的愤怒。这是渔民们站起来,“不忍了”的觉醒与反抗。

  影片后半部分,东极岛渔民的船整齐排列,在“撒大网、捞大鱼”的号子声中迎着黎明出海营救,像星星之火,点燃生的希望。阿赑在这场戏中以己之躯做船只的连接绳,用身体对抗无情的浪和枪,无需过多台词,一个眼神就足以震撼人心。

  忍,还是不忍,这是东极岛渔民们的“终极之问”,也是关乎存亡的抉择时刻。朱一龙饰演的阿赑,杨皓宇饰演的保长李元兴,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有巨大的分歧和冲突,三人对峙的一场戏,针锋相对、各持己见。但在“海上有难,必救”的“海岛哲学”中,三人的情绪不断累积、递进,最终爆发,人物饱满、立体又真实。

null

电影《东极岛》剧照

  倪妮饰演的阿花打破了“女人不能出海”的旧规矩,领着全村人出海营救。她是阿花,也可以是阿草,可以是阿木,也是千千万万个我们,是如同大海一样宽广、包容的东极岛渔民,也是血脉中流淌着大义和大爱的中国人。

  “家(HOME)”作为线索串联起整部影片。有家就有希望,就有力量。扬起帆、稳住舵,岛上的渔民出海要回家;忍住泪、记住痛,被囚禁在船舱里的英军战俘想回家;潮涨落、月呜咽,无数消散在战火里的魂灵要归家。可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哪里又有安稳的家?

  阿荡和他救上岸的英军战俘托马斯·纽曼语言不通,仅依靠两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用眼神和手指比划明白了对方的意思。阿荡当作宝物捡回来的地球仪,也让他建立起懵懂的世界观,把中文里的“家”和英文中的“Home”关联起来,知道了“小家”和“大家”,牵动了人心底最柔软的情。这是连接东极岛与里斯本丸号的纽带,也是如今我们渴望和平、互相尊重的呼唤。

  中国渔民们与英军战俘素昧平生、语言不通,他们为何不惧牺牲倾力相救?东极岛举村出海的信念来源又是什么?答案不在豪言壮语中,而在海浪刻入骨髓的的良善里。“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是寻求生路的灯塔;“见人落海便伸手”的本能是华夏民族对生命的敬畏。这腔热血和大义,托起了数百条生命,也高举起人性的尊严。东极岛的浪涛声,当响彻世界!(韩海宁/文 图片来源:电影《东极岛》官微)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