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长剧集正面临营销困境。近日有专家指出,类似《黄雀》《驻站》《无尽的尽头》等精品长剧集虽然制作精良、口碑上乘,却难以出圈、成为点击量和话题度高的爆款。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长剧集目前主要依靠短视频营销。而短视频平台具有短平快的传播特性,与强调内容完整性与艺术性的长剧集格格不入。
一方面,长剧集与短视频在内容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注重叙事结构与文化内涵,后者则偏向娱乐化与情绪化。短视频平台倚重完播率、点赞量等即时互动数据。这类标准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用户在碎片化消费场景下观看短视频的瞬时行为,却难以有效记录观众在观看长剧集相关内容时的交互特征。算法在对长剧集的相关内容进行数据标注时,容易将其中承载的绵长叙事、丰厚内涵与复杂情感简化、扁平化,造成审美价值与思想价值被低估。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以“注意力经济”为核心逻辑,以用户停留时长为考核指标。这种机制适配短视频即时满足的特性,却与长剧集依赖的沉浸式叙事形成冲突。长剧集的相关内容在释放内涵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在算法考核的维度中占据优势。在有限的流量池内,算法的“个性化推荐”会将更多流量分配给符合其评估标准的短视频,长剧集的相关内容往往只能获得初始流量池的较小份额,若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式互动,便会迅速陷入流量边缘化的困境。这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此外,短视频平台算法模型的隐性偏见也是长剧集内容难以出圈的重要原因。当前算法模型对优质内容的判断标准深度锚定短视频的特征。而长剧集所强调的叙事连贯性、人物塑造深度、主题表达厚度等特质,在算法的量化评估体系中缺乏对应的权重指标。算法难以识别长剧集的相关内容所承载的内涵和底蕴,甚至可能将悠长的叙事节奏视为传播缺陷,导致长剧集的相关内容面临被技术逻辑过滤的风险。
可见,长剧集在短视频平台的营销容易陷入数据识别偏差、流量分配劣势、价值评估错位等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技术适应、内容创新、社群裂变等环节着手进行改进。
我们应该意识到,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当下影视作品营销的重要平台。为了让优质作品找到对的观众,长剧集应该在坚持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适当做出调整,以适应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为了在技术上适应短视频平台的算法逻辑,创作者可建立精细化标签矩阵,使长视频的相关内容被算法更精准地识别与匹配;以开放性结尾、叙事留白激发用户的探索欲与二次创作的热情,借助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提升长剧集的影响力;通过固定时间更新、悬念式预告等手段培养用户追更习惯,将算法转化为内容传播的赋能工具。长剧集创作在做出这些调整的同时,仍应以内容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叙事设计上,可以突破线性结构束缚,探索多视角叙事、环形叙事等模式,以更强大的戏剧张力与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观众的目光;在人物塑造上,着力刻画具有复杂动机与成长弧光的角色,与观众构建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以超越碎片化内容的即时刺激;在视听表达上,通过镜头语言、光影调度与配乐设计,营造更独特的审美体验,凸显长剧集的艺术质感。同时,深耕垂直领域,聚焦特定文化题材,以稀缺的专业洞察与知识沉淀,打造具有长期价值的硬核内容。长剧集要在适应性改造与本体创新间寻求平衡,才能既保证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又能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更大传播力和关注度。
社群裂变也是长剧集营销拓展用户的核心策略。我们应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进行“以短带长”引流,在短视频平台投放沉浸式预告、具有知识含量或情感爆点的片段,并设置便捷跳转链接,引导用户从碎片化关注转向长视频平台的完整消费。同时博采众长,构建跨平台用户关系网,在社交媒体、官方超话等私域阵地,通过独家花絮、主创分享等深度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实现用户群体的广度拓展与深度沉淀,构筑起抵御算法波动的稳定传播阵地。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注意力引领与价值认知重构,培育和引导用户对长剧集的观赏习惯,是长剧集营销的必经之路与最终归宿。我们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推出知识深度解析、创作幕后纪实、经典镜头赏析等内容,以直观可感的形式展现长视频的叙事厚度与艺术价值,避免空泛阐述;同时优化内容消费场景,借助线上观剧会、线下主题剧展等仪式化场景,营造集体沉浸氛围,渐进式延长用户专注时长。此外,以持续的内容品质升级为根基,结合剧集评论分享、文化沙龙等配套活动,构建推崇深度叙事与艺术表达的文化生态,逐步将用户对长剧集的认知从娱乐选项升维为精神刚需,使长剧集营销实现从流量争夺到价值认同的质变。
长剧集在短视频营销时代破圈突围,还需要以媒介生态的健康发展作为基础支撑。我们或可从算法事前风险预防、事中运行监管、事后侵权追责等多维度发力,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算法机制的治理。在事前预防阶段,尝试建立算法价值观评估与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对涉及文化传播的算法模型,重点审核其价值导向是否符合主流文化;针对长剧集的相关内容实施分类管理,设置独立于短视频的推荐权重参数,让内容多样性指标在算法模型中占据合理比例。在事中监管环节,可以推动算法运行规范建设,在保护平台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就其算法的目标设定、核心价值导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系统性影响进行评估,并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构建独立的算法公平性评估体系,防范和纠正算法歧视及不合理的流量倾斜,使长剧集的相关内容能在可衡量、可监管的公平竞争环境下与短视频内容同台竞技。在事后追责层面,则可以明确算法应用主体责任,为权益受损方提供维权途径,加大侵权行为惩处力度。
当然,长剧集还可以开辟短视频之外的其他营销途径,比如首映礼、城市快闪、主题展览、品牌合作等。总之,多向突围,实现技术逻辑、市场机制与文化认知的全面重构,达成内容价值与传播效率的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方能推动长剧集在数字传播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具深度与价值的文化体验。
(作者:陈梅婷,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