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资料图片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普通人的影片《南京照相馆》来到观众面前。1937年,南京沦陷,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阴差阳错地为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透过后者的相机,他看到了当时的人间地狱景象,并以生命为代价,保留下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
影片把视点聚焦在“照相”上。影像是当时兼具信息可信度、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广泛度的重要媒介,侵略者对此心知肚明,随军摄影记者伊藤因此掌握不少特权。中国邮差阿昌因自称会洗印相片,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善良的他又把这一线生机分给藏身照相馆地下室的老板一家。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照相、洗印和登报,南京的城市景观在空间上延伸开来,几个人物的命运在时间上逐步推进,交织成线索细密而精巧的情节网络。这些线索足以构建故事,但对人物的支撑却不够牢,随时可能断掉、散失,悬念一直保持,情节反转每每在意料之外又都在情理之中,惊心动魄的痛感由此产生。
侵略者伊藤作为影片主角之一,象征日本法西斯的典型面相:由于掌握武器、摄影机和胶片这些战争资源,膨胀到以为自己是“进化”的化身,他口中对中国文化所谓的“热爱”,只是为了哄骗中国人、最终诱杀“朋友”。影片借伊藤的狂妄自大,以小见大地反映并批判了法西斯主义炮制的所谓“美学”。这套东西既反人类又反文明,却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其中影像是重要组成。
幸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也没有相信侵略者的谎言。小邮差、小老板、小龙套等人咬牙坚持生存的剧情,无形中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黑夜中的坚强不屈。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技能,谋求生路,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坚决留下代表希望的孩子,留下民族的记忆。在战火和血污中,他们淬炼着自己的灵魂:女演员唾弃了翻译官破烂肮脏的保护伞,活得刚硬;已经脱离危险的老兵重又杀向日寇,壮烈牺牲;阿昌坦然告诉伊藤,中国人和喜欢侵略的人不可能做朋友!尤其令人动容的一幕,是照相馆老板以一幅幅手绘大好河山“洋片”作背景,拍下最后一组全家福,随后走向生离死别。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中华文化根脉的绵延不绝,极为具象化地呈现出来。
如果说,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那么,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南京照相馆》以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艰难新生中的历史一页。在重温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庄正氛围中,它适时出现,在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维度上,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做出了新的探索。(左 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