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幕起幕落间,与原著再相逢 文学IP改编戏剧的艺术与市场偏好解码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7-04 10:10:35

  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一直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现象。文学作品作为剧目题材的有力补充,显示出舞台艺术对文学性的属性确认。随着越来越多的经典名著、大热IP跃上舞台,市场正以真金白银为好故事投票。围绕原著和不同舞台艺术形式的同题创作,创作者也在持续思考艺术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在幕起幕落间,与原著再相逢 文学IP改编戏剧的艺术与市场偏好解码

  舞台光影呈现马伯庸的笔下传奇    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剧组供图

在幕起幕落间,与原著再相逢 文学IP改编戏剧的艺术与市场偏好解码

  青年演员全新演绎红楼世界   音乐剧《宝玉》剧组供图

  从文学到戏剧,不是简单的媒介平移,而是一场关于文本基因重组的试炼。

  文本重构:从文字到空间的叙事转换

  经典名著、当代文学、网文小说……文学IP搬到舞台上,并非热度越高就越会受到市场欢迎。在舞台戏剧中,文学改编需要找到新的创作逻辑,完成文学基因的戏剧性提炼。

  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历史小说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就是一个例子。原著故事结构庞大复杂,人物线索、冲突线索多且相互交织,给戏剧改编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该舞台剧导演赵淼说:“我们经历了多个方案的推敲,最终在2022年的初排版中保留了推进主要人物情感、关系、成长与认知变化的线索和结构,删减枝叶线索和铺垫。今年的复排版在此基础上又精简了约五分之一的内容,故事结构更凝练,也更突出主线。”

  从本土的传统戏曲到舶来的音乐剧,围绕《红楼梦》这部古代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从未停止,不同的时代审美一次次重构传统叙事。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红楼梦》的叙事方式不像外国文学那么直接。音乐剧《宝玉》制作人王海笑说:“这种复杂结构与非线性叙事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常规的音乐剧制作公式或模板,而是要找到更适合作品本身、适合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观众看到的《宝玉》不是直白的单线条叙事,而是充分利用音乐剧舞台,借舞美变换把现实与虚拟、真与假等对立元素同时表达出来。

  综合来看,文学IP给戏剧改编带来的影响更多是积极的。丰富的文学素材给戏剧创作以基础;相比于文字,舞台戏剧有着可视化、假定性等独特优势,制造引发观众丰富想象力的视觉画面、行动画面与光影画面。

  文学IP改编戏剧,关系着两个行业、两部分受众之间的互动。

  受众转化:从读者到观众的身份交融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话剧观众中25岁至40岁群体占比过半,较文学读者年轻10岁以上;相较于话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的观众更趋年轻化。

  2024年初,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舞台剧《一日三秋》选用颇具市场影响力的舞剧、音乐剧演员担纲部分主要角色,吸引了一批年轻的舞剧、音乐剧受众购票观演。但在改编过程中,该剧对原著部分情节、价值观的转换和表达,未能触达甚至有悖于这部分新观众的审美标准,导致首轮演出的市场效果不如预期,二轮调整后表现渐佳。不难看出,代际差异客观存在,文学读者与戏剧观众之间存在不同的审美偏好,倒逼着文学IP改编方进行情感坐标的重新校准,这也正是改编的一大难点。

  赵淼认为,舞台剧《两京十五日》的市场定位与原著受众有一定重叠,但更加年轻化。“国内演出市场本身就是女性观众占多数,现在戏剧市场中又出现了很多学生群体。我们是一支相对年轻的创作团队,年轻人更容易理解年轻人面临的磨难和挑战,了解他们的恐惧、希望和爱恨。”赵淼说,他相信观众不是墨守成规的,大家会希望在剧场里看到一个不同的《两京十五日》。“此次复排,我们在舞台上采用了很多快节奏的戏剧处理与视觉处理,不仅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未来也能开拓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当代文学在走向戏剧观众时面临的挑战,同样会出现在经典名著身上。王海笑介绍,目前走进剧场看《宝玉》的观众,更多的原本就是音乐剧受众。从选题定位和创作思路来看,红楼梦主题的音乐剧作品有潜力吸引更多的非音乐剧固有受众走进剧场。“我们能看得到,《宝玉》就像一块正在打磨的玉,打磨得越精细,它的价值就越高。”王海笑说。

  沉浸于文字世界的原著读者与渴望现场体验的戏剧观众,这两股力量并非平行线。搭建起内容与情感连接的桥梁,将是两大群体相互靠拢、交叉转化的重要路径。

  文学IP改编戏剧是否成功,要两笔账一起算。

  避免“夹生”:艺术与市场并非二元对立

  文学IP改编的戏剧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但IP光环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尊重原著的艺术价值,又要考虑观众接受度与市场回报。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广大戏剧从业者一直在实践中寻找其中的平衡。

  在赵淼看来,这种平衡不是五五平分的,不同项目也许会有不同的偏向。他说:“舞台剧《两京十五日》虽然是一个市场项目,但在创作过程中,出品方、制作方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在满足市场条件的前提下,把它变成更偏向于艺术性的作品。”

  “《宝玉》如果从一开始就完全出于单纯的商业考量,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我们要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出发,同时兼顾市场,实现一种平衡。可以预见,一旦达到这种平衡,会让作品产生自生能力,受众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在王海笑看来,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只要作品有自生能力、能长期演下去,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市场和艺术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需要创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多做一点点偏向、敢冒一点点风险。这种思考带来的不仅是对某一剧目的提升,还指向了戏剧行业更为长远的发展方向。

  舞台戏剧题材包罗万象,但受市场因素影响,近些年音乐剧等舞台艺术门类出现了内容和形式趋同、缺乏多样性的现象。一个完善的戏剧市场,要让有着不同喜好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从全球范围来看,能在市场中站得住脚、能代表自己国家文化高度的戏剧作品,多与本国的文学经典有着很大关联。当戏剧内容生产与受众拓展遇到瓶颈,合理利用文学IP这一富矿,深凿人性、创新形式,或许就能在舞台光影中寻得新的方向。(记者  丁贵梓)

编辑:刘欣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