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作“慢下来”“静下来”​ 以2024年舞蹈创作为例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5-05-20 09:57:15

  未来,不应为了流量而盲目求快,应坚持守正创新,在拥抱变革的同时坚守艺术本质,让创作“慢下来”,让心态“静下来”,回归创作本心、深耕人文内涵,实现从“流量繁荣”向“质量繁荣”的跃升。

  对舞蹈创作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2024年舞蹈界的热点理论话题。在2024全国舞剧创作交流会、“守正创新再出发——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探索舞蹈艺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荷花奖”古典舞研讨会上,聚焦舞剧热,让创作“慢下来”“静下来”的冷思考成为共识。

  第一是制作专业化与创作。纵观2024年舞剧创作,不难发现各地投创舞剧的意愿比较高,作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活态载体,一部好的舞剧确实可以带动演艺、旅游、文创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成为区域形象传播的视觉符号。为了保证品质,各地政府和院团通常会集合地方相关文化领域的专家、知名主创团队、知名舞者协作创新。这类项目的目标设定往往比较高。

  项目目标决定了这类创作于现实中必然存在多重限制,包括命题、周期、人选等。比如在主创人选方面,文化内涵足、艺术综合素养高、技术复合型的高级编导人才紧缺,而当下舞剧创作需求多、创作团队少,本身就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人少、活儿多,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创作人才与机制自身的短板……都是现实问题。

  舞剧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舞台艺术样式,为更好完成相关项目,可以参考电影创作,完善制作人制度。制作人是行家、通才,要求具备较高综合修养,虽不必直接参与艺术创作的具体环节,但他们对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方向有重要的引导、监督作用,负责舞剧的项目统筹、资源整合、艺术创作质量把控以及市场运作等环节。

  目前大部分制作人都是由出品人或编导兼顾,随机又随性。完善制作人制度,以专业人员统筹把控项目,以科学体系规范创作流程,有利于让创作“慢下来”打磨细节、“静下来”沉淀思考,产出更多优质内容。

  第二是批评与创作。加强舞蹈批评的声音在2024年更为浩荡,批评主体与审美判断更加多元。比如针对某一部作品的评论,院团院线的宣发行为、项目论证环节的专家护航、出品方邀约的研讨会等,更多的是褒扬和鼓励;但在各类自媒体上,评论区林林总总的观后感、观剧体验,反映着观众看舞剧意愿、偏好与需求的不尽相同,有的唯题材论,有的要看审美在不在线、主演有没有我的菜、能挖掘的话题多不多……五花八门。穿梭于各类评论区或许不难发现舞剧同其他舞台剧共享着部分观众,如今的舞台艺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粉丝文化的影响,好评的理由千奇百怪,有吃题材的、吃技术的、吃玩梗的、吃阵容的,更有纯纯吃视觉的“美即正义”。

  一些专家对舞剧整体现状或问题进行判断时,认为不少作品是靠科技与狠活、金钱与欲望“堆砌”出来的,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和IP流量,一方面形式很炫、技术很牛、制作水平很高,另一方面故事拉垮、情节迷惑、主题虚浮,徒有其“表”,不见其“里”,对“形式”大于“内容”、“内容”浮于“内核”的认知是清醒的;但具体到某个作品、某个单位、某位艺术家则是话说一半儿,甚至是“预制”话术。

  批评主体的多元与价值取向的多元交织共生,造成批评一定的混乱或失语。对此,批评者要坚守本心,积极构建健康的批评生态,以更好推动创作。

  第三是创新与创作。近年来舞剧艺术在创新之路上阔步前行,在内容创作层面,积极探寻突破文学文本传统叙事模式的方法,致力于构建更具剧场性的叙事体系;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创新成果斐然,舞蹈舞台艺术呈现出一幅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多元画卷。

  在舞蹈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技术应用要以服务舞蹈艺术为宗旨,切不可本末倒置。复杂炫目的技术特效不应凌驾于舞者的肢体表达与情感倾诉之上,舞蹈动作始终应是舞台的核心要素,技术仅作为辅助手段,用以营造独特氛围、拓宽表现维度。其次,技术与舞蹈风格的适配性极为重要。不同舞种和舞蹈风格皆蕴含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表现特质,在融合技术时,创作者需深度钻研舞蹈自身特性,精准挑选与之契合的技术方案。必如,古典舞与现代科技结合时,必须确保技术运用不会损害古典舞独有的韵味与典雅气质。此外,鉴于技术迭代日新月异,舞蹈创作者与从业者需持续提升自身对新技术的认知与运用能力,保持学习热情,紧跟时代节奏,以免因技术滞后而阻碍舞蹈创新发展。

  未来,不应为了流量而盲目求快,应坚持守正创新,在拥抱变革的同时坚守艺术本质,让创作“慢下来”,让心态“静下来”,回归创作本心、深耕人文内涵,实现从“流量繁荣”向“质量繁荣”的跃升。(张  萍)

编辑:刘欣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