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经典 观照现实 注目未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察
来源:新华网  |  2025-04-23 09:30:38

  人间四月天,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如期而至。为期9天的时间里,影片与影迷双向奔赴,中外影人交流互鉴,技术与产业融合共生……透过北影节这扇“光影之窗”,可以洞见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感悟中国电影兼容古今、交融中西的时代气象。

  回溯“两甲子的喝彩”

  从《邋遢大王奇遇记》到《猪猪侠》,从《舒克和贝塔》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从《大闹天宫》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北影节开幕式上,青年演员和孩子们将中国动画经典角色搬上舞台,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共鸣。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回顾本届北影节,“致敬经典”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特设专题回溯经典——本届“北京展映”共有300余部影片与观众见面,涵盖全球佳作、经典修复、华语新锐等多元主题,其中特别策划“两甲子的喝彩:中国电影特展”和“130年的自画像”两大主题,《神女》《劳工之爱情》等经典作品带领观众回溯电影的百年历程。

回溯经典 观照现实 注目未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察

  “北京展映”现场。邢拓 摄

  同时,北影节还特别推出“京剧电影工程”系列专题,精选十部京剧电影在“中国电影诞生地”大观楼影城展映。“舞台影像纪实近些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银幕上,希望通过这种艺术类型,让观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首都电影院常务副总经理于超说。

  常设单元“致敬”是每年影迷们特别期待的章节。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说,“今年对大热门、冷门佳作、经典影片等进行了平衡取舍,《西北偏北》《流金岁月》《千禧曼波》等多部4K数字修复版影片在这一单元与大家见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经典电影凝缩着一个时代的电影艺术成就。经典影片修复上映,是经典的再传播过程,能让更多观众认识到影片的独特价值,深入了解电影发展历史。

  在沙丹看来,参加电影节还要推荐观众看新片。“经典是对过往历史的追忆,新作是对当下自我命运的求索。”

  一批“直通柏林”的新片上线。今年共有10多部柏林国际电影节入围或获奖影片上映,《天空的另一面》《巴黎夏日》等新片在开票后不久迅速售罄,迎来加场。

  入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国产新片全球首映;新设立的“绿洲”单元展映多部极具类型突破意识的海外新作;科技单元精选50部特效电影,其中21部影片在中国首映……

  电影爱好者张博涵今年抢到了几部新片,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北影节作为家门口的电影节,能让我在影院体验来自世界各地小众的类型片、文艺片,这种机会非常难得。”

  共探“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

  各大核心论坛、电影公开课、电影大师班今年同步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电影爱好者尤其是资深影迷前来聆听。

  在核心论坛现场,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围绕中国电影市场创新与突破路径展开热烈讨论。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的票房成绩标定了中国电影票房新的“天花板”高度。中国电影市场的天花板还能再突破吗?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提出了“天花板”与“总量”的区分。他认为,电影票房“天花板”不能替代“总量”的概念,即使其他单片票房暂未再次触及所谓“天花板”的数字,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仍在,电影人应该有充足信心。

  《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给电影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谈及内容创作,有关专家认为,要通过提高文化代表性与内容真实性,与全球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

  “创作者要尝试从外部世界找突破、挖题材,同时要勇于面对自我,深入关照内心。”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晓路认为,《热辣滚烫》《小小的我》等一些女导演执导的作品,突破传统模式,深刻反映社会议题,关注社会现象,值得充分肯定。

  今年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多地上映,取得了近20年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表示,海外宣发要提前谋划,采取精准的宣传策略,同时要注重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回溯经典 观照现实 注目未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察

  4月19日,观众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上参观拍照。李鑫 摄

  互联网时代,优质剧集、短视频、游戏等媒介在稀释着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如何持续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

  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提到,今年春节档特效厅票房相比去年大幅增长。“如今观众看电影追求的是观影体验,体验感差异是主导观众在多种媒介间做出选择的核心动因。”

  黄建新认为,行业要用顶尖的技术设备、非凡的想象力、一流的表达能力去创作作品,不辜负每一位走进电影院的观众。

  激发“新质光影”内生动力

  本届北影节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致力于推动电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赛道、新生力量……北影节始终走在行业发展前沿,向“新”而行。

  锚定新技术——

  近年来,更多探索新技术形态的作品在北影节展映。北影节往届的VR单元、XR单元今年进一步扩展为“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汇聚了40余部先锋作品,包含VR、AR、MR、环幕、三折幕及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技术形态。

  “无界”和“沉浸”主题单元开幕式上,电影《唐宫夜宴》出品方现场领取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的001号“龙标”。

  今年,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正式纳入电影管理体系,我国虚拟现实电影开启行业发展新篇章。

  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艺术创作?如何推动虚拟现实电影规范化建设、产业化发展?北影节期间,学界业界人士进行了讨论。

  “虚拟现实电影要忠于电影创作的本质——讲好故事。‘在空间中叙事’和‘通过空间叙事’是不同的概念,未来要着重研究如何通过空间叙事。”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季萱表示,同时要充分运用好技术,考虑影片在不同影厅和终端放映的适配性问题。

  专家认为,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融合艺术创意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虚拟现实影像内容发展的关键,行业既要培养新生力量,更要转化和赋能传统领域的优秀人才。

回溯经典 观照现实 注目未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观察

  影片映后交流现场。(主办方供图)

  聚焦新生代——

  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澈与炻在家乡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最佳导演奖,他自编自导的作品《渔猎法则》在短片单元RF新血计划夺魁。

  “在北影节能与行业前辈交流,还结识了诸多创作者,不虚此行。”澈与炻说,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青年电影人,要紧跟时代、敢想敢拼,用自身扎实的基本功为观众们呈现更多的优质内容。

  全新打造“青创Young力场”,推出青年影人与项目落地孵化平台;项目创投继续推介申请青年影人专项扶持基金;“注目未来”单元连续多年为各国电影新人的首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提供展示舞台……

  从项目孵化到创作引导,从平台搭建到行业联通,十五年来,北影节持续构建青年影人培育体系,为青年影人开辟通往银幕的道路。

  有关专家认为,更多有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青年影人将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邢拓、杨淑君

编辑:刘欣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