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微短剧市场风生水起。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约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截至2024年中期,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这些数据让微短剧从业者感到振奋,同时让部分长剧创作者感到压力。似乎,微短剧正在抢夺长剧的市场和受众。
每当有新的艺术形式或文化产品形态出现,总有人担心其会对相似领域原有市场格局造成冲击。就宏观而言,这种担心并非全无道理。当多种形式共同争夺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理论上讲,参与者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但是就具体的领域、作品而言,笔者认为倒没必要太过担心。考虑到中国的用户基数,哪怕是较小的占比,也是实际数量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足以支撑起一个垂类市场。与新生艺术形式、产品形态的影响相比,自身内容品质究竟如何,才是更能决定市场表现、观众好恶的因素。这一常识性问题由于不善于自我包装,不善于与流行概念、新兴术语等嫁接而时常显得不够“高大上”,或由于人们太过于熟悉,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实际上,越是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市场变化较为剧烈的时候,越应该脚踏实地、回归常识。
某些大概念、大术语一旦具象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就可能暴露其虚伪与荒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看了几集微短剧,就能导致此人不再走进电影院;一个人在视频平台追了一部长剧,于是便再不肯欣赏短小精悍的作品。这些情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发生概率必然不高,真正让人们对影院失去兴趣的,是品质欠佳、矫揉造作的电影;真正让人们对微短剧嗤之以鼻的,是“扇巴掌”“撕头花”的无聊桥段和低级趣味。一部分视听作品创作者过分青睐数据采集、迷信用户画像、执着于分析市场大势,却偏偏没空仔细看一眼:自己创作的究竟是些什么成色的作品、能不能称之为作品。
对于文艺作品、文化产品来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试图给新生事物设置“准入门槛”来维持自身的市场地位、份额,既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不可能实际操作成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艺术形式服务于不同的场景和受众,彼此之间并不必然构成竞争。就拿视听作品来说,电影、长剧有更充分的空间雕琢视听语言以及表演等细节,更适合满足较长时段、较为沉浸、较有仪式感的欣赏需求;而主打短平快的微短剧更善于以强叙事、快节奏吸引人,下沉市场、碎片化休闲时间更适合其纵横驰骋。二者虽同为视听作品,但叙事逻辑、呈现方式、审美取向、传播媒介、消费场景等均存在很大差异,远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行业正在将长剧与微短剧进行调和。《天涯小娘惹》《我的归途有风》等由长剧IP衍生而来的微短剧受到观众欢迎。短剧《少爷和我》由综艺IP衍生而来,也取得不俗口碑。日前,在某行业活动中,长信传媒创始人、编剧、导演郭靖宇宣布,《灵魂摆渡》将推出横屏短剧,《唐朝诡事录》也将开发短剧,一时激起原作粉丝的热情期待。毫无疑问,长短剧携手搞创作、闯市场,比互相揣测、敌视对方要好上太多。
将优秀IP开发为不同的产品形态、实现“一鱼多吃”,通常被认为是产业链条成熟的表现之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情况大多并非从策源阶段就统一规划、分头开发,而多为某IP以长剧或综艺形式站稳了脚跟后,再被改造为微短剧。这两种情形乍一看相似,其实差异很大,前者是高瞻远瞩做增量,而后者恐怕更像是出于求稳妥、求方便甚至是蹭热度等方面考虑。如果优秀长剧或综艺IP能以新的样式服务更多观众,当然无可厚非,只不过创作者不应忘记:饭不能来回炒,真正的新创意、好内容才是长期吸引观众的关键。快速看准方向、调整船头,自然是聪明,然而运筹帷幄、踏踏实实,禁得住诱惑也耐得住寂寞,才是大智慧,也能做出更大成绩。(夕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