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为舟 青春为帆 记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5-04-11 09:38:17

影像为舟 青春为帆 记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本届大学生电视节上,大学生和专业舞者共同演绎舞蹈《三簪舞韵》。

  主办方供图

影像为舟 青春为帆 记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

  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现场。

  主办方供图

  春日榕城,繁花似锦。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以下简称“大视节”)日前在福建福州举行。本届大视节以“青春力量 筑梦强国”为主题,秉持“大学生欣赏、大学生创作、大学生参与”的宗旨,举办多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观赏价值的活动。

  “当倍速观看、碎片追剧、弹幕追剧成为常态,如何在海量内容当中锚定精神坐标,成为当前青年一代的文化必修课。”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胡占凡在本届大视节期间表示,“影像是记录时代、引领思潮的重要载体。让我们以影像为舟,青春为帆,共同驶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星辰大海。”

  影像创作新气象

  “大众化影像叙事可以很亲切,传统文化表达也可以很炫酷。让年轻人成为参与者、创作者、推动者,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真正出圈出彩。”四川广播电视台《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节目总导演李纯说。

  在“影像之光照耀青春时代”电视剧精品创作交流活动上,来自全国的电视与网络视听工作者代表与福建师范大学师生共聚一堂,以“影像青春,创‘艺’无限”为主题,探讨如何用年轻视角讲述家国故事,以创新技术激活文化记忆。

  芒果TV影视中心《日光之城》制片人张筱玺介绍,他们深入藏区采访了132位不同岗位的工作者,整理出超百万字的笔记。剧中女主角的原型人物是一名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最终选择回到西藏的艺术策展人。她立志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念,为这部剧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张筱玺认为,现实题材创作必须扎根生活,从真实故事中挖掘生命力,“这些年轻人的理想追求,借助镜头传递出来,在荧屏内外搭建起情感沟通的桥梁”。

  中外合拍纪录片《跨越时空的北京中轴线》在创作上别出心裁,每集都安排了串联者,通过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思考与追问,向中外观众展示中华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生命力。制片人刘元说:“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需要找到受众感兴趣的方式和问题。我们在片中融入个体化叙事,从细微视角切入宏大主题,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青年学子新实践

  本届大视节的“有为”创作扶持提案路演与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两项活动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创作活力,共吸引近2000部作品参与。“有为”创作扶持活动聚焦青年创新实践,共征集到全国高校剧本及影视策划作品326部,涵盖乡村全面振兴、家庭伦理、青春成长等多元议题。经两轮评审,《白山镇》《湖中来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等5部作品入围终选;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征集到作品1655部,包括纪录短片505部、剧情短片294部、短视频337部,其中外国留学生投稿量创历史新高,纪录片数量比去年增长20%。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主创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曾希雅分享了她对“有为”的理解——“价值实现即有为”。她说:“不是只有获得名利地位才算‘有为’,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也是‘有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作出有益于减轻人们心理压力的作品是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之一。”

  山东艺术学院学生陈艺楠、张安琦等创作的剧情片《山谷回声》,讲述抗美援朝飞虎山战役中一支志愿军队伍的英雄事迹。两位主创表示,青年创作者的镜头不能只对准自己和身边的小圈子,“要从‘小我’迈向‘大我’,将目光投向国家与社会,更好地通过作品传递时代精神。”

  积极拥抱新技术

  每届大视节期间,“艺术家进校园”活动都深受欢迎,今年也不例外。几场“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吸引闽江学院等福州高校的千余名师生倾听、交流。

  首场活动中,曾多次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的陈临春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游洁以《春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回溯春晚40年变迁。他们鼓励青年学子在创作中保持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更要洞察时代发展,创作出兼具科技感与时代温度的作品。

  “沐浴着青藏高原的温暖阳光,我诞生了……他们说我是个有韧性的姑娘。我的‘韧’,源自百姓勤劳的双手,我就是‘藏毯’。”俏皮的旁白声中,具有皮影戏人物形象风格的藏民在织机上劳作着……这部充满创意的《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之藏毯》短视频,出自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白晓晴团队之手。在第二场“艺术家进校园”活动现场,白晓晴一边播放短视频,一边进行“AIGC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分享。她介绍,团队借助AI技术打造皮影美学风格动画,大大简化了制作流程。她鼓励青年学子“借助AI技术提升创作效率,同时努力挖掘创意,创作出更具价值的作品”。

  对于AI时代的到来,曾获大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最佳作品代表的庄灿杰表示:“青年创作者应该积极拥抱人机共创的新时代。技术可以帮我们实现1到100的跨越,但让0到1的,只能是人。”

  许多大学生观众踊跃参与现场讨论。就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潘思琦提到,她的同学在海外孔子学院实习期间,将AI生成的祥云、龙等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教学课件,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引发了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继续讲述青春故事

  “老辈人说:福州女子头上有三把簪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在后台,参演非遗舞蹈《三簪舞韵》的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学生程晓瑶,指尖轻抚发间的簪刀,向笔者解释“三条簪”这项走红网络的福州非遗的内涵。

  以“三条簪”为灵感创作的《三簪舞韵》,参演了大视节“写给青春的诗”音乐诗会。舞台上,24把油纸伞如花朵般悠然绽放,与发间簪刀的寒光相互辉映,柔美与力量在此刻交融,福州的巾帼女儿们穿越风雨走来。

  经过十几年的历程,创办于2010年的大视节已发展成大学生、影视行业及学界的年度文化盛会和展现梦想的重要平台。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从第二届大视节起就与大视节结下不解之缘。音乐诗会现场,他寄语大学生:“趁年轻,勇敢奔赴梦想。”饱含期许的一番话点燃现场气氛,赢得大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2024年,哪些电视作品和角色更受大学生的喜爱?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举办的本届大视节闭幕式上,2024年度荣誉推荐作品名单揭晓,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动画片、公益广告5大类,共计67部作品。其中有表现中国人家庭生活温情的电视剧《小巷人家》、讲述中法携手助力国宝回归的纪录片《国宝回家》、巧妙运用新技术手段的综艺节目《腹有诗书・思想的时代》、引发大众对陪伴父母话题关注的公益广告《爱的距离》以及将考古成果与东方美学深度融合的动画作品《敦煌的故事》等。此外,《山花烂漫时》中的张桂梅、《我的阿勒泰》中的巴太、《庆余年》第二季中的范闲、《小巷人家》中的黄玲等14个角色,荣膺本届大视节大学生喜爱的年度荧屏形象。

  “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伴随着歌声,第十三届大视节圆满落幕。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寄语青年学子:“用镜头讲述青春故事、用作品传递青春力量,激发电视艺术创作的热情与追求,为推动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刘欣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