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件珍品浓缩2000年中国艺术史 央美美术馆“镇馆之宝”亮相
来源:北京日报  |  2025-04-10 10:17:05

  近500件馆藏珍品,呈现从战国时期至21世纪、持续2000多年的中国艺术史缩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陈列”近日全面启幕,带给观众一场酣畅淋漓的中国古今艺术奇旅。

500件珍品浓缩2000年中国艺术史 央美美术馆“镇馆之宝”亮相

  唐代彩绘文吏俑原件及手绘复原效果对比。

  首次展出央美器物类藏品

  铜镜、画像砖、俑、陶瓷、宗教造像……“古代中国艺术”展区的这些藏品突破了一般美术馆仅展览书画的局限,首次展出中央美术学院的器物类藏品,时代跨度长达两千年,带观众真切感受由古及今的社会风俗、道德信仰与思想情趣。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铜镜展柜。“我们没有完全按照时代摆放,而是更看重审美和造型趣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主任刘希言介绍,这些铜镜时代跨度从战国到宋代,以花叶纹、龙纹、蟠螭纹等纹样为装饰元素,昭示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展览中的俑从汉代所属开始,主题多样、造型生动,呈现出我国礼乐制度的历史演进,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比如魏晋南北朝有胡人俑,体现了当时民族大融合,唐代开始出现大量仕女俑,表明当时女性地位上升。”刘希言说。

  位于展厅中心位置的一尊唐代彩绘文吏俑,是这次展览的一大明星展品,让人领略到科技对文物的焕新力量。这尊俑保存完整,刻画精美,官服上有贴金,人物表情严肃文雅,展现出官员的庄重与智慧。美术馆与央美设计学院、人文学院、壁画系合作,对陶俑进行了两种数字复原模拟,一种由壁画系师生手绘复原,另一种则由AI生成,观众可在互动大屏上看到两种复原后的陶俑。

  展览中的陶瓷藏品从宋代开始,以明清为主。观众能看到来自明代龙泉窑的青釉盘、造型特别的青花瓷笔插、用于祭祀的红釉器具,甚至还有一件来自德国、模仿中国青花瓷的瓷盘。展览在重点藏品旁附有二维码,观众扫描后即可看到关于这件藏品实时更新的研究成果。

  沈周《云水行窝图》“动”起来

  “古代中国艺术”中的书画类藏品,自然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强项。“我们按照中国书画人物、花鸟、山水、书法这四大门类来划分,每个门类选取了几幅代表作,都出自名家之手,希望能让观众在画家笔下的万千自然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刘希言介绍,这一部分的作品来自张路、萧晨、任伯年、朱耷、王铎、金农、龚贤等大家。

  来自“吴门四杰”之首沈周的《云水行窝图》,是展览中另一件明星展品。画中一叶扁舟行于水上,水上略有蒲草,空中密布流云。画旁还有沈周的提款,用笔亦如云行水流。“这件作品叫‘图引’,是一位名为执柔丘的先生有件作品叫《云水行窝卷》,请沈周以图为引,沈周给他题了这幅画。”刘希言介绍,这幅作品与沈周山水中常见的粗笔有所不同,笔墨精妙,饶有意境,且通过点景人物传递出了文人理想。展览在画作旁设立了一面互动屏,屏中的云和水草悠悠然动起来,小舟也缓缓驶来,仿佛从画中游到了屏幕里。

  李叔同国内唯一油画真迹展出

  在“现代中国美术”陈列中,240余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经典作品以时间为基本主线,分为1900-1949、1950-1976、1977-2000三个板块,梳理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百年发展脉络。

  1900-1949年,是中国美术史上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救国图存的背景下,新型美术逐渐兴起,成为启迪民智、寻求民族复兴的重要手段。

  其中,《半裸女像》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先驱李叔同国内仅存的油画真迹,是这次展览的“镇馆之宝”,对李叔同学术研究和中国早期油画研究意义重大。整幅画色彩鲜亮、恬静优美。画作中采用的油画技法,使得皮肤肌理清晰,人物形象生动。

  “1950-1976”这一板块的作品紧密围绕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夯歌》《起家》等用真实笔触记录劳动人民的奋斗场景、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面;《群英会上的赵桂兰》《广州起义》等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笔墨技法与现代题材的结合;《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铁展号火车》《晚归》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家们的探索百花齐放。在“1977-2000”板块,观众能看到陈丹青《洗发女》、李可染《满目青山夕照明》、韦启美《附中的走廊》、靳尚谊《晚年黄宾虹》、刘小东《油漆工》等风格不同的名家作品。(袁云儿)

编辑:刘欣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