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米高梅经典电影《雨中曲》,你总会想起那些四溅的雨花、尽兴的歌舞以及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永恒魅力。这一次,在北京艺术中心的舞台上,《雨中曲》以音乐剧独有的方式“重生”。来自伦敦西区的原版音乐剧《雨中曲》自2月14日起连演16场,为今年北京的音乐剧市场带来了一部精彩的开年好戏。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现场
精彩歌舞再现电影精华
电影《雨中曲》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有声电影的浪潮正在逼近,无声银幕情侣唐·洛克伍德与莉娜·拉蒙特的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时,合唱团女孩凯西·塞尔登出现,她的勇敢正直、满腹才华不仅让唐·洛克伍德深陷爱河,更改变了好莱坞的一个时代。“音乐是串联起整部作品的重要主线,我们想让大家感受到那个黄金年代的浪漫和快乐,所以,在改编创作时,我们非常忠实于原作电影,观众一走进现场,就会辨别出那些熟悉的旋律。”音乐指导罗伯特·斯科特说。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大幕拉开,绚丽的灯光下,身着复古服饰的演员来来去去,观众被迅速拉入好莱坞繁忙的片场。整场演出里,《逗他们笑》(Make‘em Laugh)《摩西假设》(Moses Supposes)《早安》(Good Morning)等电影中的经典歌曲逐一唱响。当收获真爱的唐·洛克伍德以及尾声部分众位演员高歌那首著名的《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时,雨幕倾泻而下,舞台上,水花随演员的脚步迸溅飞散,强烈的感染力把现场的气氛一再推向高点。3位主演格兰特·阿米拉尔、艾米丽·朗厄姆、斯蒂芬·阿内利都有大段大段的舞蹈和歌唱,从始至终,他们把这些戏份完成得稳健自如,堪称惊艳,塑造出星光熠熠的唐、坚韧乐观的凯西、机智诙谐的科斯莫等一众鲜活立体的角色。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幕后
6吨水循环打造漫天雨幕
于《雨中曲》而言,“雨”是至关重要也格外让观众感兴趣的元素。漫天的雨幕究竟如何打造?2月16日,两台演出间隙,剧方经理马特·艾尔斯莫尔邀请媒体和观众代表走进后台一探究竟。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舞台一侧,几座大水罐上连接着超过100米的重型橡胶软管,6吨水由此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舞台之上,然后快速循环回收。20分钟的中场时间,工作人员始终在忙着擦干舞台,散场后,一把把需要晾干的雨伞像绽开的水花一样,开在舞台的各个角落。
“下雨的效果由两部分完成,一部分是观众可以看到的喷淋设备,一部分是舞台上内嵌的水池,水也会从这里涌上来,否则只靠喷淋设备,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演员能踢起水花的效果。”马特·艾尔斯莫尔介绍。考虑到演员的身体健康和舒适度,水温被加热到了37摄氏度左右,地板也选用了相对防滑速干的材质,但为了保证剧中踢踏舞的演出效果,演员的鞋子没有做特殊的防滑处理,要保持平衡,最可靠的还是他们对自己身体强大的掌控能力。刚刚过去的周末,《雨中曲》每天演出两场,马特·艾尔斯莫尔也感慨,这对演员的体力是很大的考验。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马特·艾尔斯莫尔同时向大家展示了几本厚厚的资料,密密麻麻的详细指令与曲谱逐一对照,精准地调动着庞大复杂的舞台机械,搭建起上世纪好莱坞光怪陆离的“梦工厂”,以悬挂喷淋设备、景片等装置的吊杆为例,《雨中曲》运用的吊杆多达上百条。“北京艺术中心的后台区域比伦敦西区大很多,也许只是一个侧台就和那里的整个舞台一样大。”马特·艾尔斯莫尔说。在剧中饰演好莱坞导演罗斯科·德克斯特的布伦丹·卡尔,也提及宽敞的后台是让他印象相当深刻的一点:“剧场的硬件设施会给演出带来很多便利,我们期待在这里为北京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而为了便利观众往返,北京艺术中心首次引入专属接驳车服务,观众可以凭演出票或购票信息免费乘坐接驳车,直达剧场入口。
《雨中曲》剧照 方非摄
秉承差异化的运营理念,作为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中的重要一极,主打现代性的北京艺术中心在音乐剧的赛道上持续发力。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赵菲介绍,在引入作品的标准上,“我们会优先考虑最经典的作品,比如去年11月上演的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猫》,以及《雨中曲》这类非常有特色的作品。”很快,顶级歌唱明星莎拉·布莱曼领衔的音乐剧《日落大道》将在北京艺术中心开启全国巡演,助力首都推进首发经济,音乐剧《怪物史莱克》预计将亮相暑期档,“未来,我们还计划引进百老汇、伦敦西区刚刚上演的剧目,让北京观众同步欣赏国际舞台的佳作。”赵菲说。(高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