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演出 > 正文
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共话行业趋势 “办剧院做文化是长期工程”
2024-11-06 09:35:29来源:北京晚报编辑:刘欣

  11月3日,世界剧院联盟框架下两大重要论坛——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落幕。为期3天的论坛中,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表演艺术机构代表齐聚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共话行业现状与趋势,同时召开世界剧院联盟会员大会,凝聚合作共识,发布《北京宣言》。

  “办剧院、做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全世界、全社会共同的事业。”世界剧院联盟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如何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发出的声音,正在影响世界。

  年轻观众增多 增强“黏性”成关键

  近几年,剧院观众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英国皇家芭蕾歌剧院首席执行官阿莱克斯·比尔德、智利国家歌剧院-圣地亚哥市立剧院院长卡门·格洛丽亚·拉雷纳斯同时发现,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且首次走进剧院的观众占比显著,两家机构的统计数据均超50%。

  然而,普遍来看,这些观众的“黏性”不高,在英国皇家芭蕾歌剧院,尽管购票人数比疫情前增加了1/3,观众的观演频率却降低了25%。阿莱克斯·比尔德、卡门·格洛丽亚·拉雷纳斯都认为,现在必须重新定义剧院作为“文化空间”的内涵。除了丰富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我们正在从餐饮、文创等各个层面丰富观众的观演体验,尽可能地‘争夺’他们停留的时间,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阿莱克斯·比尔德说。法国波尔多国家歌剧院的做法异曲同工,“我们设计了很多互动式的活动,让观众不仅是被动地听和看,更要参与作品创作的过程。”院长马纽埃尔·翁德雷说。

  闻名世界的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借助跨界联动,不断拓宽受众外延,“我们与多家艺术机构合作,呈现了许多次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的探索之旅,同时借助艺术的纽带,邀请大家共同审视历史与时代的重要议题。”据音乐厅艺术与运营总经理安娜·韦伯观察,这些主题艺术节既帮助音乐厅吸引新的人群,也凭借独特的设计、过硬的水准留住了一批长期的忠实观众,“与观众的长线联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我们要让大家相信,卡内基音乐厅为他们提供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信任让我们有能力承担探索的‘风险’。”

  “演艺+”赋能城市 火热也需冷思考

  与更多群体和城市生活产生关联,是当下从业者推动剧院行业持续发展的共识。拉美歌剧联盟驻欧洲代表雅丽蕾·卡多纳分享了一个艺术与社会深度互促的案例:已有25年历史的亚马逊歌剧节在演出季期间可以创造7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大力拉动当地餐饮、住宿等周边行业的发展。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国内多个城市,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总裁胡锋谈到,今年,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上演时,90%的观众跨城而来,“为一场戏奔赴一座城”的观演模式以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代表的一站式“演艺+”多元体验,正在改变城市商业布局和文化生态。

  如今,《摇滚莫扎特》等爆款音乐剧备受年轻观众喜爱。已走过72载岁月的日本四季剧团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音乐剧剧团,音乐剧制作人、四季欢歌(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浅分享了四季剧团的成功经验,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引入演员竞争机制,“每年,1000多人报考剧团,能最终加入的只有70到80人,同时还有50到60人被淘汰。演出不会事先公布演员表,每个角色都配置了3到6名演员,既保证高密度的演出,也考虑人员的充分轮换和成长,这种严苛的培养制度让剧团得以稳定发展。”

  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钟浩有同感,明星效应不是行业发展的长远之道,“在当前阶段,明星的影响力不是坏事,但粉丝经济终究不是一个行业的基石。观众走进剧场不该只是为了看人,也是为了看戏,让剧目回归为演出市场的核心,才能真正造就中国音乐剧的经典。”

  科技深度助力舞台仍需守初心

  除了在艺术创作层面发力,市场眼下的火热要转变为更加长远的繁荣,离不开艺术普及的常年滴灌。几乎所有参与论坛的艺术机构都提及了与学校、社区的密切合作,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大范围的美育浸润成为可能。2020年,国家大剧院启动线上演出,到目前为止,260余场直播总点击量突破60亿次,欧洲歌剧联盟的部分线上项目点击量也超过4000万次,对一场演出至多容纳几千名观众的剧院行业来说,这是堪称壮举的“天文数字”。在把演出资源搬至线上的过程中,4K、8K、XR等先进技术被不断应用,剧院正在成为前沿科技落地实践的试验田。

  同时,新技术还在深刻影响当代剧院的艺术生产,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便是舞美设计。论坛期间,多位嘉宾分享了大量剧目的设计思路和成功经验,技术日新月异、变化无穷,但于优秀的舞美设计工作者而言,对艺术本身的敬畏坚守不变。国家话剧院多媒体设计胡天骥认为,多媒体应该以何种形式、尺度出现在舞台上,在添彩还是添乱,是值得长期思考、谨慎对待的课题。

  近年来参与《火车站》《五星出东方》《醒狮》等多部佳作创作的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刘科栋也以亲身感受勉励年轻人:“上学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观点,好看的不见得是好的。冒险精神与深刻思辨,是我推崇的舞台艺术的魅力所在。”本报记者 高倩 文 方非 摄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