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焦点 > 正文
“剧场+长视频剧集”正在赢回观众
2024-08-07 10:06:51来源:光明日报编辑:刘欣

  近年来,剧集的传播渠道逐渐从电视拓展到互联网,视频网站纷纷开展剧场化运营,推出“迷雾剧场”“宠爱剧场”“X剧场”等。这些剧场为剧集播出宣发打造特定时段版块,即将类型一致、体量接近、受众画像相似的作品在“剧场”接档排播,由此建立品牌形象,加强用户黏性。“剧场+长视频剧集”以自制独播改变以往视频网站扎堆抢购爆款大剧、开展价格战的局面,应对短视频、微短剧对观众的分流。

  从剧以时聚到剧以类聚

  在视频网站出现之前,影视领域的“剧场”概念就已经存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方卫视陆续开播,“剧场”就出现在传统电视频道上。天津卫视的“老片场”算是剧场化雏形,之后各大卫视设立“早间剧场”“周末剧场”等按排播时段划分的“剧场”。新世纪以来,地方卫视竞争加剧,开始注重“剧场”与频道的关系,例如湖南卫视的“金鹰独播剧场”、东方卫视的“梦想剧场”等,在“剧场”命名、剧目特色编排、独播自制等方面打造频道品牌形象。

  视频网站从2013年开始把海量剧集分类打包,在首页上设置“青春偶像剧场”“合家欢剧场”等主题专区。这些“剧场”依然是播出平台后置式供给模式,但运营思路已从重排播时段向重分众内容转变。随着视频网站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剧集自制能力加强,2015年优酷面向观众推出男性“放胆冲”、家庭“放松活”、女性“放肆爱”的“放剧场”系列;2018年爱奇艺推出“爱青春剧场”“奇悬疑剧场”,分别主营爱情、推理等类型,推出《悍城》等独播剧、自制剧;2020年随着爱奇艺“迷雾剧场”的推出以及《隐秘的角落》的大热,“剧场”更鲜明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并从剧以时聚向剧以类聚转变,内容的垂直化、系列化特征愈发凸显。

  剧场化赛道在视频网站大面积铺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剧场”作品良莠不齐,某作品成为爆款,后续作品质量难以为继。还有的“剧场”剧集题材杂糅、体量不同,排播“一锅炖”,缺少差异化特征。“剧场”能做出哪些优化?这涉及何为“剧场”及剧场精神的讨论,即为什么这种剧集传播模式被命名为“剧场”,“剧场”在剧集新媒介传播中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建构集体在场、交流互动的时空

  视频网站“某某剧场”的命名借用了戏剧的概念。戏剧从“案头之曲”变为“场上之曲”,依赖演员与观众共同组成特定的时空环境——剧场。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勾栏瓦舍,还是西方戏剧的封闭大剧院或开放式广场,演出都是演员与观众的“在场交流”。当大幕缓缓拉开、舞台追光亮起,剧场就像一潭情感的活水,舞台是源泉,引起情感波动,由内向外层层扩展,在观众席里形成更大的情感力量,再反馈给舞台,激起演员更强烈的情感。这种“作品—演员—观众”共同形成的观演关系就是戏剧的独特魅力所在——剧场精神。

  20世纪,戏剧家面对影视竞争,宣称“只有一个元素是电影和电视不能剥夺的:剧场里的生命有机体的亲密接触”;大半个世纪后,剧集(长视频)为与短视频竞争,也试图用“剧场”的某种优势吸引受众。虽然视频网站的“剧场”无法让观众亲身感受戏剧剧场里的汗水和泪水、屏息和战栗,却反映出新媒介试图与观众模拟、复原一种传统戏剧的观演关系,并以多样的观众反馈互动方式弥补非实体“剧场”带来的体验缺失,建构影视剧场精神的思路。

  电视时代,“剧场”播放的《上海滩》《霍元甲》等经典电视剧能吸引观众定时定点地聚集起来。比如和家人守候在电视机前,与邻里街坊聊剧说戏,观众围绕剧集作品建立一种集体在场关系。但这种集聚效应大部分应归功于剧集的魅力,剧场发挥的作用不大。但视频网站时期,“剧场”开始从多方面发挥主体性。比如在整体包装上,“剧场”的品牌标识和背景皮肤更贴合剧集类型的特点。“迷雾剧场”是左右翻转的问号,“恋恋剧场”是“L”变形而来的爱心,“港剧场”背景是散发现代化气息的摩天大楼,观众点击进入会感到扑面而来的主题氛围。虽然剧目可以回看,但在新一集上线播出时很多人同时追看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剧场”播放界面上角会显示“同时在看”人数。每集开头,总有人在弹幕中“报到”,如“天津的来报道”,也有观众报出自己正在看的时间或即时状态,寻找同样状态的网友,如“2023-11-23在看”“边吃辣条边看”,还有很多人用弹幕同步发表观点。“剧场”还通过花式弹幕设计增强现场气氛,如播放《漫长的季节》的火焰画面时,观众的弹幕也有燃烧烟雾的效果。除了弹幕,剧场的播放页面还设置同步评论区、“追剧房”聊天室,观众可以进行讨论。有的剧集演员在播出期间现身评论区,甚至线下实体“追剧房”,化身“追剧搭子”,以本人或角色的身份口吻,用文字或“连麦”方式与观众聊天。凡此种种,视频网站“剧场”观众的群体感知、互动方式以及获取的信息量明显超越电视“剧场”观众,具有现场性、时效性。

  可见,电视“剧场”和视频网站“剧场”的集体在场关系虽有一定虚拟性,但也能创造固定且具有仪式感的观剧时空,让观众在呼朋引伴和相互感染中,共同奔赴一个影视“剧场”。“剧场”运营方、“剧场”观众、制片方和演员等主体在“剧场”各个界面交流互动,从而获得“天涯共此时”“心有戚戚焉”的观赏体验。

回归连续不间断的观赏方式

  剧场精神倡导的观演双方集体在场,不是静态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正在进行着、逐渐向观众展开的动作画卷。观众一方无法要求舞台表演打乱剧情发展顺序、任意跳跃时间或改变场次。所以“剧场”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演双方齐头并进,经历连续不间断的过程。而多屏、移动的数字媒介让观众注意力随时流动切换,形成游离、跳脱和碎片化的观看习惯。除了设置“倍速观看”“一键跳转”“只看他”等速食化功能,作为传播一方的视频网站“剧场”还积极引导培养观众回归连续不间断观看的“剧场”观演方式。

  很多“剧场”严把品质关,不断推出优质作品,以较高艺术标准提升观众的欣赏水平,扭转部分人一味追求爽感、回避崇高等不太健康的观看需求,逐渐提高观众对“剧场”口碑和品质的信心。很多人已在自己心中为视频网站“剧场”建立“入场标准”:“这剧不应该入‘某某剧场’,跟其他剧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树立观剧高标准之后,观众的观赏行为会越来越具有仪式感,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剧场”剧评愈发专业。例如“X剧场”评论区里写道:“《漫长的季节》最大的功劳就是让‘三分钟看剧’短视频无法拆解,必须一分一秒不差地连续看完。构图灯光色彩讲究,转场设计巧妙。剧情缜密,很多不起眼的细节都暗藏玄机、寓意深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调侃、玩梗、追星式话语逐渐被包括节奏的张弛、氛围的营造、表演的细腻、场景的细节等维度的专业作品解读所替代。而作出这类评价,必须以常规倍速、静心凝神的观看方式为基础。

  连续不间断观看的剧场精神不仅体现在正常观看的“正在现在时”,也体现为一种“将来时”。戏剧界有句话:“剧场演出永远是自我摧毁的艺术”。每场演出都是新的表演、新的观众,有各种现场发挥和偶发因素,始终充满悬念。所以剧场是一个包含自身未来的现在。虽然与戏剧演出相比,剧集的播出内容已封装不变,但视频网站“剧场”却可以让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来一次邂逅,踏上一段独特的探索旅程。剧场内的讨论区最具代表性,因为在不同时间点开评论区,都会产生不同观看感受——作品新上线时,评论区里观众一起探索未知的剧情。如“悬疑剧场”《他是谁》的观众在评论区发布剧情截图推断凶手是谁,其他观众也分享自己的看法。上线一段时间后,评论区的“课代表”即活跃的网友会发起剧情问答和话题讨论,如《新闻女王》评论区发起“你认为事业和爱情哪个更重要”的辩论,并制作“PK”的界面,吸引网友参与。《喵,请许愿》的评论区向观众现场征集建议,帮剧中角色补充“许愿”的故事线。视频网站“剧场”营造集体探索未知的氛围感,激发观众共同投身于影视时空。

  “剧场”运营方和制片方为与观众一起探索,还尝试“剧情售后”“网友定制”。例如对评论区“画面滤镜偏白失真”“女主角配音与年龄不符”“字幕过小”等意见,火速在后续剧集里逐一修改。剧场还“一鱼多吃”,为剧集开发衍生综艺。《冰糖炖雪梨》在播出期间,“宠爱剧场”上线衍生综艺《爱豆天团》,以各种游戏方式对剧中所涉及的冰上运动进行背景知识介绍。这种“番外小剧场”让观众探秘解锁,提供更多“二创”素材。此外,剧场还在季播结束时或特定日期发布“混剪”专辑和“预播片单”来建构集体记忆、展望未来。如“X剧场”在第一季收官时发布《漫长的季节》的沈墨和傅卫军、《欢颜》的章加义等人物的混剪视频,兼具总结和预告功能。在5月13日13点14分,“恋恋剧场”发布“恋恋不忘,必有回响”的主题视频,对该剧场已播的爱情剧的经典镜头依次呈现,向观众发出“欢迎回归!更多好剧正在路上”的召唤。

  总之,不用倍速模式、尊重创作者细针密线的创作、倡导连绵探索的体验——这些观剧守则的建立,让观众与作品、观众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剧场审美伦理,使剧场精神成为一种个体自觉和集体认同,让“长视频剧集+剧场平台”逐渐赢回观众。当“剧场”内各种界面让每个积极实践的主体如磁铁发生力的感应时,剧集就会被拓展成一个新的“故事世界”,每一次集体观剧就会诞生一个新的媒介事件和共鸣场域。从剧以时聚到剧以类聚,再到剧以场聚、剧以人聚,“剧场”意义的变迁体现了我国影视剧供给方式和观众收视需求的演变。对于创作方和传播平台来说,剧场化意味着对观众观赏需求更精准地应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和社会责任;对于观众来说,“剧场”观剧不仅是审美和娱乐,更是抵抗疏离、抵抗浮浅、抵抗碎片化、沉浸于生命时间体验和社会集体历史进程的行动。

  (作者:徐海龙,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版海报均为资料图片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