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做客《今日影评》回顾改革开放40年电影创作
陈凯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迈进校园,又用独特的中国风格在世界影坛中为中国电影开辟了一席之地。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洪流,他秉持着一颗少年心,以天马行空的姿态在银幕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像力量。为中国商业电影树立了模范与榜样。
1984年,《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两部电影在中国影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年轻的电影群体诞生了,第五代导演用他们的电影语言深刻地表达时代思考对社会的观察,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为了回顾电影史上值得铭记的过往,《今日影评》推出一档全新电影文化访谈特别节目《今日影评·鸿论》,节目以“学者+电影+当事人”的模式,通过纪实的拍摄手法,围绕甄选出的四十部电影,以清华大学尹鸿教授与谢飞、陈凯歌、张瑜、卢燕、朱延平、姚晨、黄渤等电影史亲历者进行访谈的形式,通过直接、深刻的问题设置,挖掘当时真实情况的同时,通过对电影语言表达形式、电影市场发展、电影中体现的社会变迁等方面,全面剖析电影以及衍生话题,还原串联出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段相对短暂但却急剧变化的中国电影史。
陈凯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迈进校园,又用独特的中国风格在世界影坛中为中国电影开辟了一席之地。面对市场化改革的洪流,他秉持着一颗少年心,以天马行空的姿态在银幕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影像力量。为中国商业电影树立了模范与榜样。11月9日,《今日影评·鸿论》特邀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带领观众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市场与电影本体的碰撞与进化。
第一批大学生积极探索中国电影前行之路
用中国文化与风格撼动世界影坛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大学生,陈凯歌与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成为了中国电影界的中流砥柱。在《今日影评·鸿论》中谈到第五代的传奇,陈凯歌认为是因为当时学生都希望能创作出影响中国电影发展方向并与前辈有所区别的作品,他引用鲁迅先生的“寒凝大地发春华”这句诗来形容当时莘莘学子的向学之心。尹鸿指出这些特质在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黄土地》中观众能充分感受到导演的冲天豪气以及用影像思考现实与历史的思想深度。
提及《黄土地》,陈凯歌感慨拜时代所赐才让他刚踏出校门就能拍摄电影。电影原名为《深谷回声》,但他认为中国人对羁绊最重的两件事便是土地与人,中国人对土地怀有爱恨交加的原始复杂感情,爱源于土地对人的哺育,恨源于土地对人的束缚。出于这个考量,陈凯歌将电影更名为《黄土地》,这部电影在反应复杂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1976年后中国人必定变革的决心。电影对国家历史文化对人影响的深入思考直到今天仍能唤起观众的敬畏之心。提及电影中昂扬自由的安塞腰鼓,陈凯歌认为这是当地民众借年节机会纵情宣泄快乐的一种手段。对这个场景的拍摄使陈凯歌久久不能忘怀,因为他用意象化的场景体现出了人民与力量两个伟大的概念。
尹鸿在《今日影评·鸿论》中也回忆,在九十年代初,他做访问学者时外国电影教授告诉他,在《黄土地》之前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电影,而《黄土地》带给他们一种风格与文化个性的震撼。也正是由于《黄土地》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奖,陈凯歌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电影所代表的独特文化与电影方式可以得到世界的接受与欢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独领风骚,甚至成为电影节是否与时俱进的指标之一。这一方面因为第五代群体的独特创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因为西方希望通过电影了解中国。在《今日影评·鸿论》中,陈凯歌认为当时中国电影人写出了中国人的性格,并且愿意与世界分享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内在创作冲动与激情呈现在影像中被世界所察觉。
从视觉的力量到市场的力量
陈凯歌心怀少年不为名所累
在《今日影评·鸿论》中,尹鸿认为在第五代导演之前,中国电影主要秉承影戏美学传统,用影视为戏剧服务,而在《大阅兵》《孩子王》等电影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化镜头使影视本身成为传达意境的载体。陈凯歌指出第五代最初的一些影片强烈的表达出影像自身的力量,但随着好莱坞以故事主导的电影风格在市场占上风时,视觉本身的力量又有所后退。随着中国电影整体环境的改变,陈凯歌认为虽然直到现在中国电影都未曾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当时中国电影已经酝酿着生成庞大市场的变动,这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统一。
《荆轲刺秦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古装历史题材电影的创新先河,这部电影源于《史记》对陈凯歌的影响,他认为荆轲与秦始皇皆是司马迁笔下的传奇英雄,而两人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将会恒久流传,陈凯歌并非想借助这部电影做出历史判断,仅将其作为一种具备史实特征的电影题材进行创作,他认为电影的特点在于“子虚乌有”,不妨“天马行空”地再创作。《梅兰芳》这部电影时至今日对让陈凯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正是因为梅兰芳在极盛之时因为国家荣辱而罢演,其中辛酸苦楚才酿就了电影的内心挣扎与表达。
随着2002年市场化改革的开始,陈凯歌的作品也引起了一定争议,其中以《无极》为代表。他认为时过境迁观众对电影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时代赋予了观众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力,而对于争议,陈凯歌做到了心平气和。其实陈凯歌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初试便被淘汰,因为增加了招生名额才得以入学。这个经历让他在导演生涯中保持了一颗少年心,对于电影他只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尝试,而不愿为名所累。手执导筒四十年,陈凯歌也经常面对市场、题材与自我表达的选择困境,他坦言自己不会纠结算计,如觉得有价值就会去做。
从《黄土地》到《妖猫传》,陈凯歌四十年电影创作中隐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之路,未来的中国电影人要以此为基础观照中国与世界。当今中国电影市场虽然飞速发展,但海外影响力缺未随之提升。对于中国电影未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与增强海外影响的方式,陈凯歌认为中国电影始终要秉承自己独特的精气神,要有胸怀与眼界,用精神力量与世界交流和分享,而中国电影人要先从自己做起,将电影做好,才能够与观众进行真正有意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