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场点映:中国文艺电影探索如何“延长寿命”

2018-06-24 08:24:56|来源:新华网|编辑:梁宁

  新华社上海6月23日电 题:百城千场点映:中国文艺电影探索如何“延长寿命”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黄扬、任垚媞

  “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电影在大银幕上的生命得以延续。”大象点映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吴飞跃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说。

  在过去一年里,大象点映平台完成了2410场点映,场均74人,上座率80%。这其中包括一部被称为2017年“最文学”的电影《村戏》,完成了103座城市的289场点映,票房71万元。

  吴飞跃曾经是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我的诗篇》的导演之一,当时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引发了“农民工诗人”的社会话题。不过吴飞跃的团队也明显遭遇到了这类影片发行较难、排映较少等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近800部影片,但只有300多部能排入商业院线放映。即使如此,这300多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影院“一日游”或“多日游”的“短命”状态。

  吴飞跃和他的伙伴们试着“换一个思路”,他们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召集观众,通过预售票等,再与影院确认排片,进行“众筹观影”,很快实现了多部纪录片的“集团军式”点映。例如,讲述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通过大象点映平台,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643场点映,票房超过150万元。

  《村戏》的大量放映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点映平台上最多见的是纪录片,而《村戏》是一部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故事片,且画面的文学性极强。一般商业院线的选片人对此“望而却步”。

  “这部作品如果不采取点映模式,很可能就淹没在众多好莱坞大片或者是中国的偶像青春片中。”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说。

  在上个月的一次研讨会上,《村戏》得到专家肯定,被誉为近期艺术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吴飞跃向现场的新老文艺评论人介绍了点映平台的模式,以及如何让《村戏》这样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大象点映平台上还放映过纪录片《生门》《我只认识你》等2017年脍炙人口的纪录片。在上海影城一号大厅还曾出现过“千人点映”的壮观场面。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大象点映平台进一步推出了大象点映客户端(App),并发布大象导赏师、“影院+”以及校园电影艺术发展联盟等多个计划。吴飞跃认为,点映模式有助于改善用户体验,帮助更多优质电影找到合适的观众,从而实现电影放映过程中“更加有效的供给”。

  《村戏》的导演郑大圣认为,通过这种模式,自己的作品在银幕上生命力增强了。他也希望跟随点映团队到各处走走,与那些“更对胃口”的观众见面,分享创作心得。

  “这可以把观众和电影的距离拉得更近。”吴飞跃说。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娱乐微信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