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灿烂的日子》热播 京味儿电视剧为何走红

2017-11-26 07:29:59|来源:新民晚报|编辑:梁宁

   ■ 《生逢灿烂的日子》海报

  

  小胡同里普通人家的悲喜生活,地道浓郁的京腔京韵,充满怀旧气息的时代印记,一代人的成长历程,这几日逐渐在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中铺展开来。开播首日,北京卫视52城收视便破1,位列省级卫视黄金档收视第一。其实近两年来,《情满四合院》《平凡岁月》《正阳门下》等多部饱含浓郁京味儿的作品都取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丰收。不仅北方观众喜欢,连南方观众也没有缺席,在刚刚结束的电视剧《情满四合院》的收视统计中,网络平台数据显示,有21%的用户来自广东和苏浙沪地区。

  为何,四九城里小人物故事,能够成为全国通吃的“香饽饽”呢?

  郭家四兄弟

  一代人的成长与选择

  《生逢灿烂的日子》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讲起,以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四十多年老北京胡同里郭家四兄弟的不同人生际遇为主线,展现着“70后”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与大时代的发展变迁。剧中,张嘉译、果靖霖、姜武三位实力派男演员集体“致青春”,化身小胡同里的郭家兄弟,演绎自己亲身走过的“70后”成长岁月。这成长,贯穿着中国第一批个体户的诞生、改革开放、下海风潮、股市发展等诸多社会变革。跟随时代一同飞速变化的,是小胡同里郭家人的悲喜生活,四兄弟有的走上人生巅峰,有的经历命运坎坷,有的实现人生逆转,有的在平淡中追求幸福。

  纵观整部戏,剧中人物命运无不与时代脉搏紧密连接,他们都在大时代之中辗转腾挪,寻找自己的方向,这种命运与人物的紧密链接也是创作者的创作初衷。在主演、编剧果靖霖看来,自己创作这个故事,是想写出“70后”一代人的精气神儿,而这种精气神儿与时代的影响无法割裂:“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70年代的红色培养,80年代改革初期的熏陶,感受着90年代的经济腾飞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我们都经历了,就好像成长于历史的交叉口。这些经历划刻进了我们的成长历程,影响着我们的事业、生活,成为了我们成长本身的一部分。”

  喜怒普通人

  大时代的和谐与共鸣

  如果说《生逢灿烂的日子》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一个月前在北京卫视播毕的《情满四合院》,在没有流量明星的前提下,以何冰、郝蕾以及一众戏骨的精湛演绎,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迅猛变迁的社会中北京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不仅收视多日位列黄金档第一,还在网络上取得了不俗的点击率与话题度,豆瓣评分达到8.2,更为难得的是吸引了诸多80、90后追剧。《情满四合院》的成功得益于它真实细腻地再现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让老一辈观众有着强烈代入感;而其扎实紧凑的故事情节、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则牢牢抓住年轻观众的胃口,最终成就了这样一部年轻人可以与长辈边看边聊过去的故事的现象级佳作,成为名副其实的“阖家欢”之作。

  其实细数《情满四合院》《平凡岁月》《正阳门下》《风车》等优秀的京味儿作品,不难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关注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着眼于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充满着过日子的家长里短,却也不缺乏大时代的和谐共鸣。通过描述普通观众最熟悉的日常,在看似琐碎的生活里提纯出生活的韵味与诗意。这也让作品成功打破地域、文化的界限,引发更多观众的期待与共鸣。

  幽默有局气

  传统文化尊重与回归

  京派影视作品的历史往前数算三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四世同堂》开播,不论是中国电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大宅门》,或是叫好又叫座的《小井胡同》《五月槐花香》《前门楼子九丈九》,抑或堪称经典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都是其中翘楚。

  在《大宅门》中,京味儿是商场上的奋进和悬壶济世的道义担当;《五月槐花香》里,京味儿是浓厚的古玩背景、文化气息;在《情满四合院》的导演刘家成眼中,敬老、亲情、孝悌文化是他讲述的四合院里的梁与柱;在《生逢灿烂的日子》的编剧、艺术总监果靖霖眼中,京味儿是这座城市中的一代人,关于理想、人生、情感的不断求索之路,是一种“不服”的精神。

  事实上,无论道义担当还是孝道亲情,归根结底,无不是中国社会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作为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京味儿作品承载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美好品质的颂扬与讴歌。只不过,北京人独有的贫嘴、幽默,性格里的局气,言谈举止中的“不吝”,都为这些故事和人物增添了更多亲切的色彩和依托。京味儿大戏的流行,其实背后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回归。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娱乐微信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