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田沁鑫导演复排的话剧《狂飙》将上演
田沁鑫导演
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进行到一半,多部精彩好戏收获热烈掌声。今晚,本届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田沁鑫导演复排的话剧《狂飙》将在乌镇戏剧节上演。该剧的主人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作者田汉,讲述田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情感经历。前日,田沁鑫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大势所趋
——技术介入舞台
羊城晚报:这次排演的《狂飙》和16年前您排演的版本有何不同?
田沁鑫:这次复排是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由国家话剧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演员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在读学生中挑选。这些学生没有演大戏的经验,用国家话剧院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然不现实,所以这是一次实践教学,磨合新人,完成他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狂飙》的舞台由六个方框构成,做成六块屏幕,用了8台摄像机,即时拍摄,即时剪辑,实现“半电影化”的呈现。当然,戏剧在前,影像拍摄是辅助,技术手段介入舞台,这是新版《狂飙》最突出的特色。
羊城晚报:影像和戏剧的结合是未来舞台剧的趋势吗?
田沁鑫:我个人认为舞台和科技的结合是不可阻挡的方向。当然,现在还有很多非常棒的传统戏剧,比如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奥涅金》,它是非常“手工”的作品,完成得相当好。但技术介入舞台也是拦不住的,中国戏剧导演中,我在这方面的尝试比较多,可能因为我喜欢看科幻,喜欢吕克·贝松、卢卡斯的作品,在舞台上的尝试就像科学研究一样有乐趣。《狂飙》是我在这方面步子迈得最大的一次,以后还会尝试。
当务之急
——培养青年演员
羊城晚报:当年主演《狂飙》的袁泉、陶虹早已是影视明星,这次起用学生演员,是不是有培养年轻戏剧演员的意图?
田沁鑫:对,我认为有表演系的大学,培养具备优秀戏剧表演能力的青年演员是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青年演员,演了几部舞台剧,耐力就到了头,一定要去演影视作品,这是误区。表演技术不是特别好的演员,怎么可能通过一部电视剧就红呢?别看某个“小鲜肉”好像没怎么演就被包装红了,那只是个例,中国不缺长得好看的人,不能以个别现象替代普遍现象。经常有学生跟我说:“田老师,我好笨,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我说,技术是根基,有技术的人,一生才是安全的,戏演得好,自然会有人找上门,有艺术追求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一定不会被所谓“人际关系”影响。
羊城晚报:很多从舞台剧走出去的明星,现在也很少演舞台剧了。
田沁鑫:通过明星来展现戏剧的力量,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这是好事。但明星只是核心生产力之一,并不是全部,核心生产力还是真正戏剧演员的培养。名,始终是急火,我不爱用“明星”这个词,这个词被曲解了,明星应该是明亮的星,通体透亮,没有杂质。舞台剧需要的是有号召力、有责任的演员。
行业陋习
——省小钱失大义
羊城晚报:这次担任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选戏有什么标准?
田沁鑫:全世界的艺术节或戏剧节,女性艺术总监都很少,我珍惜这份荣幸,同时也要承担这份责任。我按照自己的艺术气质来选戏,这次共有24台戏100场演出,英国、德国、俄罗斯这三个具有深厚戏剧传统的国家,都有著名的剧团来演出。
羊城晚报:前几天,您和赖声川导演,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导演马斯·图米纳斯谈到了国内舞台剧装台时间太赶的现状,一般赶在3天内结束,会影响到舞台呈现。而在国外,很多演出的装台时间至少在3天以上,《叶甫盖尼·奥涅金》单装台就用了9天。
田沁鑫:《狂飙》的装台用了4天,已经算比较长的。现在我们只能呼吁,演出商不要省小钱失大义。赶时间装台,节省成本,结果观众不满意,导演不满意,演员也不满意,一定会造成恶性循环。如果花10天装台,艺术水准都上去了,真正做出一部好剧,带来的收益一定会更好。目前的状况是,有些人把问题看浅了,把钱看急了,如果疯狂计算,那就像一团急火,很快就燃烧尽,一定是不长久的。记者 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