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放大”与镜头前的“收敛”1935年塞纳河畔的巴黎旧书摊,只一眼,便让东方之子辗转流连了一辈子,而这种千般舍不得、万般放不下的情感,已经让剧中常书鸿的饰演者张艺兴一念敦煌,再念还是敦煌。再一次走进常书鸿的世界,张艺兴称,就像重新走进他的人生。“常书鸿先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演完’的人物,每次进入他的世界,我都会对先生有新的认识。”从得知今年《敦煌》巡演的日程安排将从6月的南京起步,他就把剧本重新翻了出来,不只是背台词,更多的是去感受角色的情绪起伏。“我在别的工作间隙也会去听这个戏的音乐,看去年的演出视频,保持对这个人物的熟悉和热度。”前段时间上映的影片《不说话的爱》让张艺兴在表演上有了更深的思考,“《敦煌》在舞台上是要‘放大’,每一个情绪要传递到剧场最后一排;而《不说话的爱》则是要在镜头前‘收敛’,很多时候靠的是眼神和呼吸。一个需要用身体控制节奏,一个要在静止中传达情绪。但它们的共通点是,都需要’真诚’。”与当代青年共情“为理想孤注一掷”的精神前不久,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一次大师课上曾经提到:传承是一种决心,而常书鸿放弃巴黎走进大漠的举动,以生命为油灯点燃文明长夜的决绝无疑也是一种守护与传承,剧中的常书鸿苦祭敦煌,唱着《我要,一夫当关》,既热血庄重又耐人寻味。在张艺兴看来,恰是这种决心和决绝是最应通过表演让今天的年轻人共情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看起来追求很多元、个性化的东西,但内心其实特别能共鸣一种‘为理想孤注一掷’的精神。‘传承’从来不是复制传统,而是选择在当下作出回应。这种决心,其实也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作为国话的演员,张艺兴对于剧院近期提出的“中国式演剧观”给出了这样的理解:“我想‘演剧观’不仅仅是形式,更是立场。中国式演剧观,不是复制西方,也不是一味求新,而是从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和价值追求出发,把明德义理、向善向美这些精神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敦煌》这部剧,从形式到内核都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表达,这也是我作为国话演员,非常骄傲和珍惜的创作机会。”舞台和角色是最好的“训练场”在各种场合,身为国话院长兼导演的田沁鑫常常会用简洁柔软的语言来评价自己剧院的演员,谈及张艺兴,她的评价是“像一个闲不住的运动员”,而张艺兴也用“拼”回应着院长的呵护,“自己总觉得时间不能浪费,每一秒都想用在有意义的事上。尤其是作为演员,要时刻保持状态和思考,舞台和角色正是最好的‘训练场’。”如果说流光溢彩、姿容曼妙,千年颜料点染的一尊尊盛世美颜正是敦煌最美的模样,那么从形到情,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张艺兴也在自己更熟悉的音乐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创意。刚刚在工体夏日歌会上呈现的那首《开天》,不仅异瞳造型暗合了盘古开天左眼化日的传说,音乐元素里更融入了民乐,这种对传统文化极致的探索在张艺兴看来不仅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文化如何用现代方式表达”的一次深度思考。不是在“演敦煌” 而是在“回应敦煌”此次巡演第一站,南京青奥体育馆内迎来了一批小观众——百位听障少年受张艺兴之邀,通过现场手语老师的同步辅助翻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解锁”了《敦煌》。而这样的缘分始自《不说话的爱》,饰演过聋人爸爸小马,张艺兴对听障群体投入了加倍的关注,“我发现,真正的交流不一定靠声音,有时候是眼神、是手势、是信任。”体验生活和采风带给人的精神触动同样体现在《敦煌》中。去年5月,剧组赴陇采风,风声呼啸却也温柔坚韧,驼铃、羌笛、号角直抵耳畔,通过台词去想象与用脚步去丈量,张艺兴称“感受一定不同”。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中,“湖南送供使”的形象引起了他的好奇,万万没想到,敦煌和两千多公里之外的家乡湖南,竟存着如此奇妙的联系,而敦煌壁画中的莲花纹,在湖南博物院也能看到。“站在那些壁画前,我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个时刻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演敦煌’,而是在‘回应敦煌’。”(文/郭佳 统筹/满羿)
主创合影《不说话的爱》讲述了聋人小马(张艺兴 饰)和女儿木木(李珞桉 饰)彼此为伴,小孩姐木木是家里的“顶梁柱”,替爸爸和外界沟通,帮爸爸接活赚钱。然而随着木木的长大,她必须要融入听人的世界,两人形影不离的生活即将被打破。
《不说话的爱》海报2023年,张艺兴在《孤注一掷》中的出演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演绎听障爸爸十分颠覆,全程打手语表演。为了呈现聋人角色的真实状态,他专门为此学习了2个月手语,“我实地拜访了很多听障人士,学习交流他们的表达方式。”
《不说话的爱》剧照不少观众在映后笑称:“张艺兴开辟了被骗赛道,在《孤注一掷》之后又被骗了。看完电影想提醒张艺兴要远离戴金丝边眼镜,穿黄色Polo衫的男人!”现场,沙漠导演介绍说正是《孤注一掷》导演申奥的“极力推荐”,让自己有了和张艺兴合作的契机。张艺兴也回应了观众们的喊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张艺兴还有观众笑言,“看完电影后,觉得‘沙漠’都快哭‘绿’了。”导演沙漠幽默地回应称,“都说沙漠缺水,但其实在‘沙漠’中有六点‘水’。我和编剧丹迪用近3年的时间倾听聋人朋友们的故事,把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变成了银幕上的作品。”编剧付丹迪表示正像片中台词所说,“如何在人群中一眼分辨聋人?他会在看见您的第一眼时,就对您微笑。他们的笑总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非常大方磊落、不卑不亢,这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导演沙漠作为影片中近30位聋人演员的代表,聋人演员袁莹直言在拍摄哭戏时就已经代入了自己。张艺兴则在一旁一边打手语,一边分享,“他们全是我的老师,我会跟着每一位聋人朋友学习动作的快慢、说话的表情。”生于聋人家庭的手语顾问迟耀明,在分享起自己和木木感同身受的经历:“整部电影就是在说我的成长经历,在走进影院的十分钟后眼泪就止不住,感触特别深。”他表示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手语翻译,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聋人的世界。迟耀明还分享了去年和张艺兴一起将手语带上演唱会的特别经历,“这是此前从来没尝试过的创举,很多聋人朋友们在现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张艺兴则坚定地表示,“以后有我的演唱会,就会有手语翻译。”映后分享环节,多位影人也纷纷为影片打call。与张艺兴合作过《极限挑战》系列的孙红雷在发言时仍带哽咽,“还好有片尾曲的时间平复我的情绪。艺兴演得特别好,我作为他的哥哥,平时也经常交流经验。”在听到自己被不少观众称为“张艺兴反诈课堂第一人”时,他笑着回应道:“艺兴从小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有他的真诚和韧劲,‘被骗’是必然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舞台上的“放大”与镜头前的“收敛”1935年塞纳河畔的巴黎旧书摊,只一眼,便让东方之子辗转流连了一辈子,而这种千般舍不得、万般放不下的情感,已经让剧中常书鸿的饰演者张艺兴一念敦煌,再念还是敦煌。再一次走进常书鸿的世界,张艺兴称,就像重新走进他的人生。“常书鸿先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演完’的人物,每次进入他的世界,我都会对先生有新的认识。”从得知今年《敦煌》巡演的日程安排将从6月的南京起步,他就把剧本重新翻了出来,不只是背台词,更多的是去感受角色的情绪起伏。“我在别的工作间隙也会去听这个戏的音乐,看去年的演出视频,保持对这个人物的熟悉和热度。”前段时间上映的影片《不说话的爱》让张艺兴在表演上有了更深的思考,“《敦煌》在舞台上是要‘放大’,每一个情绪要传递到剧场最后一排;而《不说话的爱》则是要在镜头前‘收敛’,很多时候靠的是眼神和呼吸。一个需要用身体控制节奏,一个要在静止中传达情绪。但它们的共通点是,都需要’真诚’。”与当代青年共情“为理想孤注一掷”的精神前不久,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一次大师课上曾经提到:传承是一种决心,而常书鸿放弃巴黎走进大漠的举动,以生命为油灯点燃文明长夜的决绝无疑也是一种守护与传承,剧中的常书鸿苦祭敦煌,唱着《我要,一夫当关》,既热血庄重又耐人寻味。在张艺兴看来,恰是这种决心和决绝是最应通过表演让今天的年轻人共情的。“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看起来追求很多元、个性化的东西,但内心其实特别能共鸣一种‘为理想孤注一掷’的精神。‘传承’从来不是复制传统,而是选择在当下作出回应。这种决心,其实也是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作为国话的演员,张艺兴对于剧院近期提出的“中国式演剧观”给出了这样的理解:“我想‘演剧观’不仅仅是形式,更是立场。中国式演剧观,不是复制西方,也不是一味求新,而是从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和价值追求出发,把明德义理、向善向美这些精神用艺术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敦煌》这部剧,从形式到内核都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表达,这也是我作为国话演员,非常骄傲和珍惜的创作机会。”舞台和角色是最好的“训练场”在各种场合,身为国话院长兼导演的田沁鑫常常会用简洁柔软的语言来评价自己剧院的演员,谈及张艺兴,她的评价是“像一个闲不住的运动员”,而张艺兴也用“拼”回应着院长的呵护,“自己总觉得时间不能浪费,每一秒都想用在有意义的事上。尤其是作为演员,要时刻保持状态和思考,舞台和角色正是最好的‘训练场’。”如果说流光溢彩、姿容曼妙,千年颜料点染的一尊尊盛世美颜正是敦煌最美的模样,那么从形到情,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张艺兴也在自己更熟悉的音乐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创意。刚刚在工体夏日歌会上呈现的那首《开天》,不仅异瞳造型暗合了盘古开天左眼化日的传说,音乐元素里更融入了民乐,这种对传统文化极致的探索在张艺兴看来不仅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文化如何用现代方式表达”的一次深度思考。不是在“演敦煌” 而是在“回应敦煌”此次巡演第一站,南京青奥体育馆内迎来了一批小观众——百位听障少年受张艺兴之邀,通过现场手语老师的同步辅助翻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解锁”了《敦煌》。而这样的缘分始自《不说话的爱》,饰演过聋人爸爸小马,张艺兴对听障群体投入了加倍的关注,“我发现,真正的交流不一定靠声音,有时候是眼神、是手势、是信任。”体验生活和采风带给人的精神触动同样体现在《敦煌》中。去年5月,剧组赴陇采风,风声呼啸却也温柔坚韧,驼铃、羌笛、号角直抵耳畔,通过台词去想象与用脚步去丈量,张艺兴称“感受一定不同”。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中,“湖南送供使”的形象引起了他的好奇,万万没想到,敦煌和两千多公里之外的家乡湖南,竟存着如此奇妙的联系,而敦煌壁画中的莲花纹,在湖南博物院也能看到。“站在那些壁画前,我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个时刻我明白了:我们不是在‘演敦煌’,而是在‘回应敦煌’。”(文/郭佳 统筹/满羿)
主创合影《不说话的爱》讲述了聋人小马(张艺兴 饰)和女儿木木(李珞桉 饰)彼此为伴,小孩姐木木是家里的“顶梁柱”,替爸爸和外界沟通,帮爸爸接活赚钱。然而随着木木的长大,她必须要融入听人的世界,两人形影不离的生活即将被打破。
《不说话的爱》海报2023年,张艺兴在《孤注一掷》中的出演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演绎听障爸爸十分颠覆,全程打手语表演。为了呈现聋人角色的真实状态,他专门为此学习了2个月手语,“我实地拜访了很多听障人士,学习交流他们的表达方式。”
《不说话的爱》剧照不少观众在映后笑称:“张艺兴开辟了被骗赛道,在《孤注一掷》之后又被骗了。看完电影想提醒张艺兴要远离戴金丝边眼镜,穿黄色Polo衫的男人!”现场,沙漠导演介绍说正是《孤注一掷》导演申奥的“极力推荐”,让自己有了和张艺兴合作的契机。张艺兴也回应了观众们的喊话:“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张艺兴还有观众笑言,“看完电影后,觉得‘沙漠’都快哭‘绿’了。”导演沙漠幽默地回应称,“都说沙漠缺水,但其实在‘沙漠’中有六点‘水’。我和编剧丹迪用近3年的时间倾听聋人朋友们的故事,把心底最真实的感受变成了银幕上的作品。”编剧付丹迪表示正像片中台词所说,“如何在人群中一眼分辨聋人?他会在看见您的第一眼时,就对您微笑。他们的笑总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非常大方磊落、不卑不亢,这也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导演沙漠作为影片中近30位聋人演员的代表,聋人演员袁莹直言在拍摄哭戏时就已经代入了自己。张艺兴则在一旁一边打手语,一边分享,“他们全是我的老师,我会跟着每一位聋人朋友学习动作的快慢、说话的表情。”生于聋人家庭的手语顾问迟耀明,在分享起自己和木木感同身受的经历:“整部电影就是在说我的成长经历,在走进影院的十分钟后眼泪就止不住,感触特别深。”他表示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手语翻译,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聋人的世界。迟耀明还分享了去年和张艺兴一起将手语带上演唱会的特别经历,“这是此前从来没尝试过的创举,很多聋人朋友们在现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张艺兴则坚定地表示,“以后有我的演唱会,就会有手语翻译。”映后分享环节,多位影人也纷纷为影片打call。与张艺兴合作过《极限挑战》系列的孙红雷在发言时仍带哽咽,“还好有片尾曲的时间平复我的情绪。艺兴演得特别好,我作为他的哥哥,平时也经常交流经验。”在听到自己被不少观众称为“张艺兴反诈课堂第一人”时,他笑着回应道:“艺兴从小是我看着长大的,他有他的真诚和韧劲,‘被骗’是必然的,成功也是必然的。”张艺兴,艺名LAY,1991年10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男歌手、演员,男子演唱组合EXO/EXO-M中国籍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