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之城”每个切面都璀璨夺目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  土耳其电影《康托》映后合影。  上海影城观众熙熙攘攘。  上海街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本文配图均由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提供1500场展映呈现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光影世界,19—35岁年龄段观众占比近八成,电影节10天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超过99%的受访观众表示明年会再次参与……6月13日至6月22日在沪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期间,“电影之城”每个角度的切面都璀璨夺目。大平台:“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纷呈”“亚洲电影有自己的基因,我们的片子则带着浓厚的拉美基因,观众可以从中感受拉美风情。这里面既有人与自然的交融,也包含着情感的纠缠。”阿根廷、智利和西班牙联合制片的影片《越境重生》制片人尼古拉斯·格罗索说。该片来到本届上影节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选并进行世界首映。巴西影片《风暴》历时15年拍摄完成。制片人埃利亚妮·费雷拉和导演弗蕾维亚·卡斯特罗同样将这部作品带来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选并世界首映。影片收获观众共鸣,让她们十分欣慰:“我们的故事反映的不仅是巴西的现实,也希望借此传递更多女性的声音。”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论展映还是评奖,其广泛的国家与地区分布,都呈现出全球电影文化的多元面貌。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多雷说:“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纷呈。”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选和国际影片全球征片收到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余部影片报名,创历史新高。49部进入五大单元评选的参赛影片,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8部为世界首映。金爵奖评委会的21位评委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为文明互鉴提供丰富样本。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林国淑说,金爵奖入围影片是她的“必看”,“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和电影叙事方式”是她热爱金爵奖影片最重要的原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2部入围影片各有特色。其创作者既有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这样被誉为“中亚电影的诗意象征”的吉尔吉斯斯坦导演,也有作品多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导演曹保平,还有中国青年导演仇晟,老中青三代都呈现了不俗的创作实力。最终摘得本届金爵奖最佳影片奖的影片《黑,红,黄》,便是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的新作。影片将镜头对准当地历史悠久的地毯编织艺术,用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地毯,讲述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情感故事,很多观众评价“被深深打动”。曹保平凭借新片《脱缰者也》二获金爵奖最佳导演奖。2015年,他执导的影片《烈日灼心》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爵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奖。曹保平说:“10年内两次获奖,让我看到上影节对创作者的鼓励和它的多元与包容”。大节日:全球影迷奔赴光影“梦境”上影节历来是影迷的节日。正值上海“电影之城”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这座超大城市在这个6月,将光影融入生活,让奔赴上影节的全球影迷瞬间进入光影“梦境”。本届电影节影片展映依旧很有辨识度,近40个单元形成从“华语新风”到“今日亚洲”“世界万象”的清晰策展层次。本届电影节在上海43家展映影院放映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部影片,共1500场。截至本届上影节闭幕,观影人次近50万,约1/3影迷来自外地,苏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数量列前三。纵览展映片单,既回溯经典大师作品,又紧跟当代电影潮流;既深入挖掘多元题材,又充分展现新锐导演创作活力。片单中既有热门佳作,也有“沧海遗珠”。许多影片在技术与美学层面上有不少突破。独具魅力的“上影节片单”,引爆影迷的观影热情,开票首日8个小时内,全部售罄影片共119部,总放映场次超一半售罄。考验影迷的环节也不少——今年电影节,在上海影城和大光明电影院特别推出3场马拉松放映活动,包括大卫·林奇作品《橡皮头》《妖夜慌踪》《穆赫兰道》联映、庵野秀明等的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四部曲联映以及克洛德·朗兹曼的长纪录片《浩劫》。这些马拉松放映时长达6—9小时,抢到票与没抢到票的影迷都感到“痛并快乐着”。清晨,当看完《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通宵场的影迷走出影厅时,还遇到特意赶来鼓掌说“恭喜看完”的粉丝。上影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们一直都相互成就。本届上影节特别策划近百场观众见面会。葡萄牙导演安东尼奥·费雷拉一接到其作品《被记住事物的气味》入围的消息,就第一时间订票来上海。该片放映结束时,不少观众落泪,甚至有观众泣不成声。该片主演何塞·马丁斯当时就坐在观众席中,特别安慰了那位哭泣的观众。有观众在社交平台上详细描述了这一情景。安东尼奥·费雷拉得知后表示:“把观众看哭,这让我欣慰。这意味着观众接收到了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在电影之城,转角就能遇到电影大师——因再刷《天堂电影院》而哭肿了眼睛的影迷莲子米,走进位于上海影城附近的餐厅,发现该片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竟然就坐在邻座。莲子米说,能当面表达对导演作品的喜爱,让她非常激动。在上影节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受访者对本届电影节总体满意度达86.2分。当影迷们快乐地奔走在全市各大展映影院之间,上影节和上海为影迷创造的巨大电影文化空间,也真正变得更沉浸、更生活、更有态度。大消费:影厅之外,与城市共振2025年是“中国电影消费年”。本届上影节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联动各类社会力量,让一张小小的票根发挥重要文化节展的品牌“涟漪效应”,促进上海的城市经济活力。第三方初步统计显示,截至6月21日,本届电影节给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和零售等其他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49.97亿元。影院周边商圈餐饮、购物消费环比日常增长4.11%。29.2%的观众专程赴沪观影,人均停留6天,贡献城市旅游收入约17.74亿元。本届上影节推动各展映影院结合自身排片及周边优势,让看电影联动其他文艺生活,形成文艺消费集群。可以逛市集: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国际影视市场、浦东比斯特购物村广场,都设置生活市集;嘉定影剧院举办“非遗市集”,通过美食、文创、艺术与影视的融合,打造集视觉、味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可以看展览:曹杨影城二楼大厅的“仰望”手绘电影海报展,致敬“以画笔雕刻时光、传递电影之美的匠心时代”;大光明电影院的“中国电影120周年暨邬达克密码特展”,带领观众追溯电影与城市的百年渊源。展映影院还联动其他消费业态,相互获客赋能。打卡是很便捷的参与方式,很多影院推出或复古或炫酷的打卡图案。在大光明电影院,光明乳业联合影院推出票根互动机制,影迷凭当日电影票票根,即可现场兑换一张光明优倍透卡,让不少影迷开心不已。文创也是上影节和各大展映影院吸引影迷消费的“法宝”。今年上影节官方文创包括30多个品类、60余款产品,约80%是新款,其中最受欢迎的3个单品是票夹、“赶场ing”的白伞和致敬大卫·林奇的冰箱贴。吃饭更是头等大事。今年,上影节和美团、大众点评合作推出观影套餐。大多数位于商圈的展映影院都与所处商业体的餐饮商户开展联动。大光明电影院的“夜半”光影餐厅人气颇旺。电影开场前,影迷纷纷带着票根来换购9.9元一杯的上影节特调印花咖啡。备受影迷欢迎的《电影生活手册》首次融入城市文旅元素,还贴心地推介很多小龙虾店,被热爱美食的影迷收藏后“调侃”:“上影节真的坐实了它其实是‘上海国际小龙虾电影节’!”10天的光影盛宴,10天的欣喜和感动,却能长久地留在影迷心间。一次又一次来上影节的电影人,一年又一年追逐上影节的影迷,都在用行动诠释一句话:电影,真是一场迷人的梦。(曹玲娟
    2025-06-27 09:34:21上海国际电影节
  • 日常生活的崩塌与重建 观上影节金爵奖三部获奖影片
    电影《黑,红,黄》《夏日沙上》《脱缰者也》海报或许,面对满是不确定的甚或一地鸡毛的生活,使得我们即便在观赏电影的时候,也无法抽身而去。确实,优秀的电影从来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生存困境与可能的出路。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三部获奖影片:日本的《夏日沙上》(评委会大奖)、吉尔吉斯斯坦的《黑,红,黄》(最佳影片)、中国的《脱缰者也》(导演获最佳导演),它们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讲述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崩塌与重建中寻找意义。生活的崩塌往往不是轰然巨响,而是无声溃散。《夏日沙上》里主人公小浦的崩溃,不是来自幼子夭折那一刻的剧烈悲痛,而是之后漫长的日常瓦解,他依然吃饭、睡觉、走路,但一切都成了机械的重复。妻子离他而去,他工作的造船厂倒闭,他像一具空壳游荡在长崎的夏日里,连汗水都像是干涸的砂砾。这种“日常的死亡”比戏剧化的悲剧更为残酷,因为它如此真实,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谁不曾经历过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蒸发?当工作变成麻木的打卡,当婚姻沦为沉默的共处,当梦想被现实磨成碎屑,我们和小浦一样,被困在一种看似正常却空心化的生活里。《黑,红,黄》里四处游走的手艺人图尔杜古尔,展现了另一种崩塌——不是突然的打击,而是经年累月的孤独。她日复一日地编织地毯,技艺精湛,却孤寂寥落,无人与之分享。她受邀到一个村子里为一位老奶奶编织毛毯时,认识了郁郁不得志且与妻子时常争吵的马夫卡德尔,两人竟萌生情愫,但这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最终归于沉默。她的生活并没有被某件事摧毁,而是被时间本身慢慢抽空。这种“慢性的陷落”或许比突如其来的崩溃更为普遍,不少人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表面看来平静得连一个涟漪都没有,其实内里早已荒芜。而《脱缰者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更荒诞却也更现实的日常崩塌。“废柴”马飞是一个被高利贷逼到墙角的普通人,在不堪忍受的遭遇下,竟然“拐走”外甥。事态由此脱缰失控。马飞的“绑架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就像我们有时试图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生活危机一样可笑又可悲。他生活的失控,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与道德困境,显示了普通人在社会系统力量面前的渺小无力和挫折感。这三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日常如何成为痛苦的载体,而生活的崩塌,渗透在每一天的微小溃败中。它们之所以让我们怦然心动,不仅在于展现了生活的崩塌,更在于揭示了重建生活的可能。而这样的重建,往往不是通过宏大的救赎叙事,恰恰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夏日沙上》的生活重建始于最普通的日常互动。妹妹突然将女儿丢给小浦照顾,一下子打破了小浦自我封闭的世界,“不懂爱的少女”和“失去爱的男人”被迫共处一个屋檐下,起初充满尴尬与冲突。但正是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一顿难吃的饭、一次沉默的散步、一场突然的争吵——理解和认知悄然生长。影片最后那场震撼的大雨,象征着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获得释放,而这场释放的前提,是之前无数个微小日常的积累,如同镜头中那些被拿出去盛接雨水的铺了一地的坛坛罐罐,让我们看到生活不会因为某个顿悟瞬间就会变好,而是在每天的笨拙尝试中慢慢修复,并开始学习如何带着伤痕继续前行。《黑,红,黄》的生活重建则藏在未完成的艺术里。许多年后,图尔杜古尔的地毯依旧没有织完,而卡德尔却已离世,当她将这张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地毯铺在他的葬礼上时,意味着对于生活中的缺憾的接受。影片没有给出她从此释怀的结局,而是让她的孤独与怀念融入日常劳作中,带着未竟的情感继续编织,继续生活。也许这样的重建并不完美,却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们很少能彻底解决痛苦,更多的是学会与之共存,明白不必等待完美无缺才开始生活,破碎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脱缰者也》的荒诞背后,是人际关系的意外修复。马飞的绑架计划彻底失败,但在一派混乱中,他和外甥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结。影片没有让他们的关系突然变得温和,而是让两个原本冷漠的人在怪诞的处境中被迫直面彼此。这种非正常状况下的“亲密”看似极端,却也映射了现实,有时,正是生活的失控让我们重新看见那些被忽视的点滴情感。三部电影都让生活的重建发生在日常的裂缝里,而非某种戏剧化的转折中。真正的救赎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每一天的微小坚持,在破碎处寻找微光。电影非但让我们看见了生活的崩塌与重建,也让我们看见了日常背后的神性——那些平凡时刻里隐藏的永恒意义。长崎的夏日炎热、黏腻,汗水浸透衣衫,海风带着咸腥味。《夏日沙上》以精准的细节使影片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每个镜头却被赋予了一种庄重的肃穆。当小浦站在海边,阳光刺眼,海浪重复拍打,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真实,还有超越个人的宇宙节奏。日常生活无论如何变化,即使坍塌,大自然仍在继续,这提醒我们,痛苦在漫长时空中总是一个刹那,生命本身有其恒久的韵律。《黑,红,黄》里的中亚草原辽阔而寂静,织毯的经纬交错如同命运的脉络。图尔杜古尔的手指在毛线间穿梭,动作单调却充满仪式感。影片将她的孤独劳作提升至近乎神圣的状态——她不是在逃避痛苦,而是在编织中与痛苦对话。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日常,那些唧唧复唧唧的重复、循环,是否也可以是一种修行?马飞的狼狈逃亡充满市井气息,《脱缰者也》将津门街头的嘈杂混乱展示无遗,正是在这种粗粝的日常生活再现中,影片捕捉到了人性的闪光点。马飞的失败让他变得更加真切而完整,他的荒诞反而让他更接近人性的本质,而人性在异化环境中的微小抵抗,可能正是生活重建的起点。同时,我们也看到生活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不在“成功”,而在真实地活着,保持内心的善良甚至脆弱。这三部入围本届金爵奖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正是因为抓住了普遍的人类经验——生活有时介于崩塌与重建之间,而生活的崩塌与重建又都发生在日常之中。生活既是我们痛苦的源头,也是我们救赎的路径。真正的智慧不是逃离日常,而是建立起深入其中的勇气和信心。事实上,当我们为小浦的沉默而心痛时,为图尔杜古尔的未完成地毯而唏嘘时,为马飞的荒诞处境而苦笑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的未竟之事、未言之痛与未流之泪,并在观影中训练自己捡拾细微日常的能力。(简平)
    2025-06-26 09:56:00上海国际电影节
  • 中亚影片连续问鼎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关注
      6月21日,获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已有多日,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吉尔吉斯斯坦电影《黑,红,黄》依然热度不减。近年来,中亚影片及其导演、演员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颇丰,2024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为哈萨克斯坦的《离婚》,此番吉尔吉斯斯坦作品问鼎金爵奖,进一步激起了观众对中亚地区风土人情的好奇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关注。《黑,红,黄》通过讲述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当地自然风貌、文化习俗与日常生活,增进了人们对该国的了解。连日来,上海影评人纷纷撰文高度评价这部极具吉尔吉斯斯坦民俗风情的爱情故事片。“影片展现村庄周围山巅积满皑皑白雪的崇山峻岭,穿过小村庄的带有泥浆的湍急河流,让观众看到了该国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镜头中卡迪尔(男主人公)的妻子烤饼时轻哼的曲调,让观众领略到当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展现村落的游牧生活场景,让观众了解到当地独特的游牧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等……”资深影评人赵建中在参与社交媒体讨论中,不吝赞美之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对影片的评价也很高。李建强赞誉《黑,红,黄》的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他的电影通常融合现实主义与诗意叙事,擅长运用细腻滑润的电影语言展现中亚浓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还有一些观众直接在网上留言,被片中美景吸引,希望下一站旅行就去中亚。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13日至22日举行,展映世界各地的400多部佳片。《黑,红,黄》从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2部入围影片中脱颖而出,获最佳影片殊荣。故事讲述20世纪90年代乡村织毯手艺人的爱情经历。片中两位女性主角,在现实中,一人是舞台剧演员,另一名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女导演。由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领衔的评委会赞誉,这部影片“当场灯亮起,它依然回响在心”。该片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在上海对媒体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当地的手工织毯技艺非常发达。根据编织传统,一般最常用的两种颜色是红与黑,“而我们的主人公,在传统的两色基础上,加上了她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他还说:“我也期待与中国同行能进行合作,我对吉中合作拍摄电影持开放态度。”(记者许晓青、周心怡)
    2025-06-25 09:49:54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揭晓金爵奖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曹保平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1日晚揭晓金爵奖。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获金爵奖最佳影片。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和中国影片《长夜将尽》获评委会大奖。本届电影节共有49部作品入围金爵奖主竞赛、亚洲新人、纪录片、动画片、短片等五大评奖单元,备受瞩目的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共有12部中外影片入围。其中,金爵奖最佳编剧归属波兰影片《失衡的梦想》的两位编剧,德国和瑞士联合出品影片《德瓦克先生,你相信天使吗?》获最佳摄影奖。葡萄牙和巴西联合出品影片《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中的男主角若泽·马丁斯获最佳男演员奖。中国电影力量在金爵奖角逐中也光彩夺目。在主竞赛单元,中国导演曹保平凭借其执导的《脱缰者也》获金爵奖最佳导演,这是曹保平第二次获此殊荣。《长夜将尽》女主角、中国演员万茜摘得最佳女演员殊荣。艺术贡献奖归属仇晟导演的中法合拍片《比如父子》。在其他单元中,西班牙纪录片《与康斯坦莎共雕时光》获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奖则归属法国、瑞士、比利时三国合拍片《灵雀密语》;中国作品《野鸦》获金爵奖最佳真人短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联合制作的《儿子》获最佳动画短片。此外,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等国的新人新片获亚洲新人单元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今年电影节期间还举办了金爵电影论坛、“一带一路”电影周等。电影节展映活动将持续至22日,今年共有400多部中外影片参加展映。(记者许晓青、周心怡)    6月21日,《长夜将尽》女主角、中国演员万茜摘得最佳女演员殊荣。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的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剧组(左)和中国影片《长夜将尽》(右)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葡萄牙和巴西联合出品影片《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中的男主角若泽·马丁斯获最佳男演员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艺术贡献奖的《比如父子》导演仇晟(右)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2025-06-23 09:36:16上海国际电影节
  • 光影之中,传递和平的信号
      《风云儿女》由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袁牧之在片中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图为《风云儿女》剧照。当昨晚的上海影城银幕亮起,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展映影片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以2K修复版重现,左翼的批判性、市井的烟火气、诗意的镜头语言在此交融,赢得全场观众的掌声。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上周六的金爵盛典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站在聚光灯下深情高呼:“致敬和平,电影永生!”本届上影节中,从袁牧之烽火年代的艺术呐喊,到《浩劫》对战争暴行的9小时凝视,再到《地道战》《拯救大兵瑞恩》的革命智慧与人性呈现……光影之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精神从未褪色。从黄浦江畔到延安窑洞:用镜头构筑救亡精神1935年,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银幕亮起《风云儿女》。袁牧之饰演的诗人辛白华在国难当头之际,于片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部由田汉撰写故事梗概的影片中,袁牧之将知识青年的彷徨与觉醒凝练成具象的呐喊:“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句后来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从他口中在黄浦江畔响起并传遍中国,点燃了民族救亡的烈焰。上海电影节本次“袁牧之回顾展”放映的修复版,让九十年前的声浪穿透时空,观众仍能感受到胶片震颤中喷薄而出的救亡激情。1938年秋,戏剧才子袁牧之放弃上海优渥生活奔赴延安。在窑洞的煤油灯下,他加入中共首个电影团队“延安电影团”。当摄影机开始转动,镜头里出现了毛泽东奋笔疾书的侧影和白求恩在枪林弹雨中手术的专注。这部定名为《延安与八路军》、后大部分底片遗失的纪录片,开篇即聚焦黄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镜头语言中奔涌着信仰的力量。他更将镜头对准纺车旁的老妪、开荒的战士、识字班的妇女,胶片滚动成为了“人民战争”的铁证。这位左翼电影先锋始终紧扣抗争主题,本届上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展映的片单中,《桃李劫》控诉社会不公,毕业生理想被时代碾碎的声音振聋发聩;《马路天使》里底层歌女的悲欢,在音乐与叫卖声中拼贴出战时上海的听觉地图……这些修复重映的经典,让90年前的抗争呐喊穿透时间,中国电影人用镜头构筑的无形却坚韧的救亡精神重现在观众面前。九小时银幕马拉松:战争创伤的集体反思当镜头转向欧洲战场,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仪式感十足的排片方式,纪念着这场人类共通的苦难。上周六深夜10点多,UME影城散场通道上人影浮动,观众从凝重的寂静中长舒了一口气。法国纪录片《浩劫》在此落幕——放映跨越下午和晚上。这部566分钟的史诗耗费朗兹曼十三年时光,以口述史方式揭开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伤疤。导演曾阐释这种设计的深意:“让观众有一种从地狱中走出来的感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穿越地狱的旅程”成为影迷们对战争创伤的一次集体反思。对于上海来说,《浩劫》的到来本身即是一段传奇。2004年的秋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翻译的中文字幕被嵌入35毫米胶片拷贝,朗兹曼亲临复旦映后座谈。上海影迷如朝圣者般聚集在相辉堂,从早上九点坐到夜幕降临。这场“一生一次”的放映成为传奇,却鲜有人知道背后的伏笔——九年后,正是这条朗兹曼亲自认可的字幕,出现在了201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2013年,博洛尼亚修复所的业务主管在午宴间透露《浩劫》最新数字修复版将在柏林首映。席间中国电影人吴觉人、徐鸢、王佳彦目光交汇的刹那,上海放映计划已然诞生。当电影放映陷入“拆分为三部曲”的争议时,“四眼老王”王佳彦在新浪微博发起排片方案投票,意外引发热议,这部巨作竟成为当年最受期待的电影节焦点。最终,那届上影节安排了两场放映,一场参照2004年复旦的全天场,另一场则学习日本通宵放映的“地狱体验”。2013年6月15日上午,张献民提前抵达永华电影城,这位“中国最懂《浩劫》的学者”亲手操作设备,为上海观众操作了影片第一部分的中文字幕;那年6月23日晚上的8点45分,《浩劫》在上海影城二厅做了第二场放映,也是那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唯一的通宵场放映。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浩劫》重返上海。今年的四眼老王几乎“复刻”了当年的排片:白天开始的马拉松场与闭幕前的通宵场和十二年前形成闭环。同时特别搭配纪录片《我一无所有:朗兹曼的〈浩劫〉》,重现了导演如何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逼迫历史真相在幸存者颤抖的叙述中显形。今年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托纳多雷表示,电影节承载着“传递和平与共存信号”的使命。这种精神在东西方战争经典的对望中愈发清晰。在“和合共生:中外电影的百年共振”单元中,好莱坞巨制《拯救大兵瑞恩》用震撼的诺曼底登陆场景,将观众抛入枪炮嘶鸣的战场。与此呼应的是中国经典《地道战》呈现的集体智慧,当镜头掠过冀中平原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普通农民用锄头与铁锹构筑起让侵略者胆寒的“草根防线”。电影中既封存着人类最深的苦难,也传递着抗争的勇气。当《风云儿女》中那些粗粝却炽热的影像与《浩劫》中漫长而沉重的证言在电影节交汇,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凯旋,更是记忆在时间长河中的永生。(臧韵杰)
    2025-06-17 09:35:21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之城”每个切面都璀璨夺目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  土耳其电影《康托》映后合影。  上海影城观众熙熙攘攘。  上海街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本文配图均由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提供1500场展映呈现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光影世界,19—35岁年龄段观众占比近八成,电影节10天创造经济效益50亿元,超过99%的受访观众表示明年会再次参与……6月13日至6月22日在沪举办的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期间,“电影之城”每个角度的切面都璀璨夺目。大平台:“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纷呈”“亚洲电影有自己的基因,我们的片子则带着浓厚的拉美基因,观众可以从中感受拉美风情。这里面既有人与自然的交融,也包含着情感的纠缠。”阿根廷、智利和西班牙联合制片的影片《越境重生》制片人尼古拉斯·格罗索说。该片来到本届上影节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选并进行世界首映。巴西影片《风暴》历时15年拍摄完成。制片人埃利亚妮·费雷拉和导演弗蕾维亚·卡斯特罗同样将这部作品带来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选并世界首映。影片收获观众共鸣,让她们十分欣慰:“我们的故事反映的不仅是巴西的现实,也希望借此传递更多女性的声音。”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不论展映还是评奖,其广泛的国家与地区分布,都呈现出全球电影文化的多元面貌。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多雷说:“你看到的影片都精彩纷呈。”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选和国际影片全球征片收到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余部影片报名,创历史新高。49部进入五大单元评选的参赛影片,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8部为世界首映。金爵奖评委会的21位评委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为文明互鉴提供丰富样本。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林国淑说,金爵奖入围影片是她的“必看”,“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和电影叙事方式”是她热爱金爵奖影片最重要的原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2部入围影片各有特色。其创作者既有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这样被誉为“中亚电影的诗意象征”的吉尔吉斯斯坦导演,也有作品多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导演曹保平,还有中国青年导演仇晟,老中青三代都呈现了不俗的创作实力。最终摘得本届金爵奖最佳影片奖的影片《黑,红,黄》,便是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的新作。影片将镜头对准当地历史悠久的地毯编织艺术,用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地毯,讲述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情感故事,很多观众评价“被深深打动”。曹保平凭借新片《脱缰者也》二获金爵奖最佳导演奖。2015年,他执导的影片《烈日灼心》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爵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奖。曹保平说:“10年内两次获奖,让我看到上影节对创作者的鼓励和它的多元与包容”。大节日:全球影迷奔赴光影“梦境”上影节历来是影迷的节日。正值上海“电影之城”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这座超大城市在这个6月,将光影融入生活,让奔赴上影节的全球影迷瞬间进入光影“梦境”。本届电影节影片展映依旧很有辨识度,近40个单元形成从“华语新风”到“今日亚洲”“世界万象”的清晰策展层次。本届电影节在上海43家展映影院放映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部影片,共1500场。截至本届上影节闭幕,观影人次近50万,约1/3影迷来自外地,苏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数量列前三。纵览展映片单,既回溯经典大师作品,又紧跟当代电影潮流;既深入挖掘多元题材,又充分展现新锐导演创作活力。片单中既有热门佳作,也有“沧海遗珠”。许多影片在技术与美学层面上有不少突破。独具魅力的“上影节片单”,引爆影迷的观影热情,开票首日8个小时内,全部售罄影片共119部,总放映场次超一半售罄。考验影迷的环节也不少——今年电影节,在上海影城和大光明电影院特别推出3场马拉松放映活动,包括大卫·林奇作品《橡皮头》《妖夜慌踪》《穆赫兰道》联映、庵野秀明等的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四部曲联映以及克洛德·朗兹曼的长纪录片《浩劫》。这些马拉松放映时长达6—9小时,抢到票与没抢到票的影迷都感到“痛并快乐着”。清晨,当看完《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通宵场的影迷走出影厅时,还遇到特意赶来鼓掌说“恭喜看完”的粉丝。上影节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们一直都相互成就。本届上影节特别策划近百场观众见面会。葡萄牙导演安东尼奥·费雷拉一接到其作品《被记住事物的气味》入围的消息,就第一时间订票来上海。该片放映结束时,不少观众落泪,甚至有观众泣不成声。该片主演何塞·马丁斯当时就坐在观众席中,特别安慰了那位哭泣的观众。有观众在社交平台上详细描述了这一情景。安东尼奥·费雷拉得知后表示:“把观众看哭,这让我欣慰。这意味着观众接收到了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在电影之城,转角就能遇到电影大师——因再刷《天堂电影院》而哭肿了眼睛的影迷莲子米,走进位于上海影城附近的餐厅,发现该片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竟然就坐在邻座。莲子米说,能当面表达对导演作品的喜爱,让她非常激动。在上影节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受访者对本届电影节总体满意度达86.2分。当影迷们快乐地奔走在全市各大展映影院之间,上影节和上海为影迷创造的巨大电影文化空间,也真正变得更沉浸、更生活、更有态度。大消费:影厅之外,与城市共振2025年是“中国电影消费年”。本届上影节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联动各类社会力量,让一张小小的票根发挥重要文化节展的品牌“涟漪效应”,促进上海的城市经济活力。第三方初步统计显示,截至6月21日,本届电影节给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和零售等其他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49.97亿元。影院周边商圈餐饮、购物消费环比日常增长4.11%。29.2%的观众专程赴沪观影,人均停留6天,贡献城市旅游收入约17.74亿元。本届上影节推动各展映影院结合自身排片及周边优势,让看电影联动其他文艺生活,形成文艺消费集群。可以逛市集: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国际影视市场、浦东比斯特购物村广场,都设置生活市集;嘉定影剧院举办“非遗市集”,通过美食、文创、艺术与影视的融合,打造集视觉、味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可以看展览:曹杨影城二楼大厅的“仰望”手绘电影海报展,致敬“以画笔雕刻时光、传递电影之美的匠心时代”;大光明电影院的“中国电影120周年暨邬达克密码特展”,带领观众追溯电影与城市的百年渊源。展映影院还联动其他消费业态,相互获客赋能。打卡是很便捷的参与方式,很多影院推出或复古或炫酷的打卡图案。在大光明电影院,光明乳业联合影院推出票根互动机制,影迷凭当日电影票票根,即可现场兑换一张光明优倍透卡,让不少影迷开心不已。文创也是上影节和各大展映影院吸引影迷消费的“法宝”。今年上影节官方文创包括30多个品类、60余款产品,约80%是新款,其中最受欢迎的3个单品是票夹、“赶场ing”的白伞和致敬大卫·林奇的冰箱贴。吃饭更是头等大事。今年,上影节和美团、大众点评合作推出观影套餐。大多数位于商圈的展映影院都与所处商业体的餐饮商户开展联动。大光明电影院的“夜半”光影餐厅人气颇旺。电影开场前,影迷纷纷带着票根来换购9.9元一杯的上影节特调印花咖啡。备受影迷欢迎的《电影生活手册》首次融入城市文旅元素,还贴心地推介很多小龙虾店,被热爱美食的影迷收藏后“调侃”:“上影节真的坐实了它其实是‘上海国际小龙虾电影节’!”10天的光影盛宴,10天的欣喜和感动,却能长久地留在影迷心间。一次又一次来上影节的电影人,一年又一年追逐上影节的影迷,都在用行动诠释一句话:电影,真是一场迷人的梦。(曹玲娟
    2025-06-27 09:34:21上海国际电影节
  • 日常生活的崩塌与重建 观上影节金爵奖三部获奖影片
    电影《黑,红,黄》《夏日沙上》《脱缰者也》海报或许,面对满是不确定的甚或一地鸡毛的生活,使得我们即便在观赏电影的时候,也无法抽身而去。确实,优秀的电影从来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生存困境与可能的出路。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三部获奖影片:日本的《夏日沙上》(评委会大奖)、吉尔吉斯斯坦的《黑,红,黄》(最佳影片)、中国的《脱缰者也》(导演获最佳导演),它们虽然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风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讲述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崩塌与重建中寻找意义。生活的崩塌往往不是轰然巨响,而是无声溃散。《夏日沙上》里主人公小浦的崩溃,不是来自幼子夭折那一刻的剧烈悲痛,而是之后漫长的日常瓦解,他依然吃饭、睡觉、走路,但一切都成了机械的重复。妻子离他而去,他工作的造船厂倒闭,他像一具空壳游荡在长崎的夏日里,连汗水都像是干涸的砂砾。这种“日常的死亡”比戏剧化的悲剧更为残酷,因为它如此真实,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谁不曾经历过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蒸发?当工作变成麻木的打卡,当婚姻沦为沉默的共处,当梦想被现实磨成碎屑,我们和小浦一样,被困在一种看似正常却空心化的生活里。《黑,红,黄》里四处游走的手艺人图尔杜古尔,展现了另一种崩塌——不是突然的打击,而是经年累月的孤独。她日复一日地编织地毯,技艺精湛,却孤寂寥落,无人与之分享。她受邀到一个村子里为一位老奶奶编织毛毯时,认识了郁郁不得志且与妻子时常争吵的马夫卡德尔,两人竟萌生情愫,但这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最终归于沉默。她的生活并没有被某件事摧毁,而是被时间本身慢慢抽空。这种“慢性的陷落”或许比突如其来的崩溃更为普遍,不少人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表面看来平静得连一个涟漪都没有,其实内里早已荒芜。而《脱缰者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更荒诞却也更现实的日常崩塌。“废柴”马飞是一个被高利贷逼到墙角的普通人,在不堪忍受的遭遇下,竟然“拐走”外甥。事态由此脱缰失控。马飞的“绑架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就像我们有时试图用错误的方式解决生活危机一样可笑又可悲。他生活的失控,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与道德困境,显示了普通人在社会系统力量面前的渺小无力和挫折感。这三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日常如何成为痛苦的载体,而生活的崩塌,渗透在每一天的微小溃败中。它们之所以让我们怦然心动,不仅在于展现了生活的崩塌,更在于揭示了重建生活的可能。而这样的重建,往往不是通过宏大的救赎叙事,恰恰在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夏日沙上》的生活重建始于最普通的日常互动。妹妹突然将女儿丢给小浦照顾,一下子打破了小浦自我封闭的世界,“不懂爱的少女”和“失去爱的男人”被迫共处一个屋檐下,起初充满尴尬与冲突。但正是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一顿难吃的饭、一次沉默的散步、一场突然的争吵——理解和认知悄然生长。影片最后那场震撼的大雨,象征着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获得释放,而这场释放的前提,是之前无数个微小日常的积累,如同镜头中那些被拿出去盛接雨水的铺了一地的坛坛罐罐,让我们看到生活不会因为某个顿悟瞬间就会变好,而是在每天的笨拙尝试中慢慢修复,并开始学习如何带着伤痕继续前行。《黑,红,黄》的生活重建则藏在未完成的艺术里。许多年后,图尔杜古尔的地毯依旧没有织完,而卡德尔却已离世,当她将这张黑红黄三色交织的地毯铺在他的葬礼上时,意味着对于生活中的缺憾的接受。影片没有给出她从此释怀的结局,而是让她的孤独与怀念融入日常劳作中,带着未竟的情感继续编织,继续生活。也许这样的重建并不完美,却是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我们很少能彻底解决痛苦,更多的是学会与之共存,明白不必等待完美无缺才开始生活,破碎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脱缰者也》的荒诞背后,是人际关系的意外修复。马飞的绑架计划彻底失败,但在一派混乱中,他和外甥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结。影片没有让他们的关系突然变得温和,而是让两个原本冷漠的人在怪诞的处境中被迫直面彼此。这种非正常状况下的“亲密”看似极端,却也映射了现实,有时,正是生活的失控让我们重新看见那些被忽视的点滴情感。三部电影都让生活的重建发生在日常的裂缝里,而非某种戏剧化的转折中。真正的救赎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每一天的微小坚持,在破碎处寻找微光。电影非但让我们看见了生活的崩塌与重建,也让我们看见了日常背后的神性——那些平凡时刻里隐藏的永恒意义。长崎的夏日炎热、黏腻,汗水浸透衣衫,海风带着咸腥味。《夏日沙上》以精准的细节使影片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每个镜头却被赋予了一种庄重的肃穆。当小浦站在海边,阳光刺眼,海浪重复拍打,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环境的真实,还有超越个人的宇宙节奏。日常生活无论如何变化,即使坍塌,大自然仍在继续,这提醒我们,痛苦在漫长时空中总是一个刹那,生命本身有其恒久的韵律。《黑,红,黄》里的中亚草原辽阔而寂静,织毯的经纬交错如同命运的脉络。图尔杜古尔的手指在毛线间穿梭,动作单调却充满仪式感。影片将她的孤独劳作提升至近乎神圣的状态——她不是在逃避痛苦,而是在编织中与痛苦对话。这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日常,那些唧唧复唧唧的重复、循环,是否也可以是一种修行?马飞的狼狈逃亡充满市井气息,《脱缰者也》将津门街头的嘈杂混乱展示无遗,正是在这种粗粝的日常生活再现中,影片捕捉到了人性的闪光点。马飞的失败让他变得更加真切而完整,他的荒诞反而让他更接近人性的本质,而人性在异化环境中的微小抵抗,可能正是生活重建的起点。同时,我们也看到生活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不在“成功”,而在真实地活着,保持内心的善良甚至脆弱。这三部入围本届金爵奖的影片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正是因为抓住了普遍的人类经验——生活有时介于崩塌与重建之间,而生活的崩塌与重建又都发生在日常之中。生活既是我们痛苦的源头,也是我们救赎的路径。真正的智慧不是逃离日常,而是建立起深入其中的勇气和信心。事实上,当我们为小浦的沉默而心痛时,为图尔杜古尔的未完成地毯而唏嘘时,为马飞的荒诞处境而苦笑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的未竟之事、未言之痛与未流之泪,并在观影中训练自己捡拾细微日常的能力。(简平)
    2025-06-26 09:56:00上海国际电影节
  • 中亚影片连续问鼎上海国际电影节引发关注
      6月21日,获得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已有多日,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吉尔吉斯斯坦电影《黑,红,黄》依然热度不减。近年来,中亚影片及其导演、演员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颇丰,2024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为哈萨克斯坦的《离婚》,此番吉尔吉斯斯坦作品问鼎金爵奖,进一步激起了观众对中亚地区风土人情的好奇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关注。《黑,红,黄》通过讲述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当地自然风貌、文化习俗与日常生活,增进了人们对该国的了解。连日来,上海影评人纷纷撰文高度评价这部极具吉尔吉斯斯坦民俗风情的爱情故事片。“影片展现村庄周围山巅积满皑皑白雪的崇山峻岭,穿过小村庄的带有泥浆的湍急河流,让观众看到了该国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镜头中卡迪尔(男主人公)的妻子烤饼时轻哼的曲调,让观众领略到当地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村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展现村落的游牧生活场景,让观众了解到当地独特的游牧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性格等……”资深影评人赵建中在参与社交媒体讨论中,不吝赞美之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建强对影片的评价也很高。李建强赞誉《黑,红,黄》的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他的电影通常融合现实主义与诗意叙事,擅长运用细腻滑润的电影语言展现中亚浓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还有一些观众直接在网上留言,被片中美景吸引,希望下一站旅行就去中亚。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13日至22日举行,展映世界各地的400多部佳片。《黑,红,黄》从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12部入围影片中脱颖而出,获最佳影片殊荣。故事讲述20世纪90年代乡村织毯手艺人的爱情经历。片中两位女性主角,在现实中,一人是舞台剧演员,另一名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女导演。由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领衔的评委会赞誉,这部影片“当场灯亮起,它依然回响在心”。该片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在上海对媒体表示,吉尔吉斯斯坦当地的手工织毯技艺非常发达。根据编织传统,一般最常用的两种颜色是红与黑,“而我们的主人公,在传统的两色基础上,加上了她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他还说:“我也期待与中国同行能进行合作,我对吉中合作拍摄电影持开放态度。”(记者许晓青、周心怡)
    2025-06-25 09:49:54上海国际电影节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揭晓金爵奖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曹保平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1日晚揭晓金爵奖。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获金爵奖最佳影片。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和中国影片《长夜将尽》获评委会大奖。本届电影节共有49部作品入围金爵奖主竞赛、亚洲新人、纪录片、动画片、短片等五大评奖单元,备受瞩目的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共有12部中外影片入围。其中,金爵奖最佳编剧归属波兰影片《失衡的梦想》的两位编剧,德国和瑞士联合出品影片《德瓦克先生,你相信天使吗?》获最佳摄影奖。葡萄牙和巴西联合出品影片《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中的男主角若泽·马丁斯获最佳男演员奖。中国电影力量在金爵奖角逐中也光彩夺目。在主竞赛单元,中国导演曹保平凭借其执导的《脱缰者也》获金爵奖最佳导演,这是曹保平第二次获此殊荣。《长夜将尽》女主角、中国演员万茜摘得最佳女演员殊荣。艺术贡献奖归属仇晟导演的中法合拍片《比如父子》。在其他单元中,西班牙纪录片《与康斯坦莎共雕时光》获金爵奖最佳纪录片;最佳动画片奖则归属法国、瑞士、比利时三国合拍片《灵雀密语》;中国作品《野鸦》获金爵奖最佳真人短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联合制作的《儿子》获最佳动画短片。此外,中国、斯里兰卡、印度、菲律宾等国的新人新片获亚洲新人单元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今年电影节期间还举办了金爵电影论坛、“一带一路”电影周等。电影节展映活动将持续至22日,今年共有400多部中外影片参加展映。(记者许晓青、周心怡)    6月21日,《长夜将尽》女主角、中国演员万茜摘得最佳女演员殊荣。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评委会大奖的日本影片《夏日沙上》剧组(左)和中国影片《长夜将尽》(右)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葡萄牙和巴西联合出品影片《被记住事物的气味》中的男主角若泽·马丁斯获最佳男演员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的吉尔吉斯斯坦影片《黑,红,黄》剧组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6月21日,获得金爵奖艺术贡献奖的《比如父子》导演仇晟(右)上台领奖。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2025-06-23 09:36:16上海国际电影节
  • 光影之中,传递和平的信号
      《风云儿女》由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等主演。袁牧之在片中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图为《风云儿女》剧照。当昨晚的上海影城银幕亮起,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展映影片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以2K修复版重现,左翼的批判性、市井的烟火气、诗意的镜头语言在此交融,赢得全场观众的掌声。2025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在上周六的金爵盛典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站在聚光灯下深情高呼:“致敬和平,电影永生!”本届上影节中,从袁牧之烽火年代的艺术呐喊,到《浩劫》对战争暴行的9小时凝视,再到《地道战》《拯救大兵瑞恩》的革命智慧与人性呈现……光影之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精神从未褪色。从黄浦江畔到延安窑洞:用镜头构筑救亡精神1935年,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银幕亮起《风云儿女》。袁牧之饰演的诗人辛白华在国难当头之际,于片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部由田汉撰写故事梗概的影片中,袁牧之将知识青年的彷徨与觉醒凝练成具象的呐喊:“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句后来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从他口中在黄浦江畔响起并传遍中国,点燃了民族救亡的烈焰。上海电影节本次“袁牧之回顾展”放映的修复版,让九十年前的声浪穿透时空,观众仍能感受到胶片震颤中喷薄而出的救亡激情。1938年秋,戏剧才子袁牧之放弃上海优渥生活奔赴延安。在窑洞的煤油灯下,他加入中共首个电影团队“延安电影团”。当摄影机开始转动,镜头里出现了毛泽东奋笔疾书的侧影和白求恩在枪林弹雨中手术的专注。这部定名为《延安与八路军》、后大部分底片遗失的纪录片,开篇即聚焦黄帝陵——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镜头语言中奔涌着信仰的力量。他更将镜头对准纺车旁的老妪、开荒的战士、识字班的妇女,胶片滚动成为了“人民战争”的铁证。这位左翼电影先锋始终紧扣抗争主题,本届上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展映的片单中,《桃李劫》控诉社会不公,毕业生理想被时代碾碎的声音振聋发聩;《马路天使》里底层歌女的悲欢,在音乐与叫卖声中拼贴出战时上海的听觉地图……这些修复重映的经典,让90年前的抗争呐喊穿透时间,中国电影人用镜头构筑的无形却坚韧的救亡精神重现在观众面前。九小时银幕马拉松:战争创伤的集体反思当镜头转向欧洲战场,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仪式感十足的排片方式,纪念着这场人类共通的苦难。上周六深夜10点多,UME影城散场通道上人影浮动,观众从凝重的寂静中长舒了一口气。法国纪录片《浩劫》在此落幕——放映跨越下午和晚上。这部566分钟的史诗耗费朗兹曼十三年时光,以口述史方式揭开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伤疤。导演曾阐释这种设计的深意:“让观众有一种从地狱中走出来的感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穿越地狱的旅程”成为影迷们对战争创伤的一次集体反思。对于上海来说,《浩劫》的到来本身即是一段传奇。2004年的秋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翻译的中文字幕被嵌入35毫米胶片拷贝,朗兹曼亲临复旦映后座谈。上海影迷如朝圣者般聚集在相辉堂,从早上九点坐到夜幕降临。这场“一生一次”的放映成为传奇,却鲜有人知道背后的伏笔——九年后,正是这条朗兹曼亲自认可的字幕,出现在了201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2013年,博洛尼亚修复所的业务主管在午宴间透露《浩劫》最新数字修复版将在柏林首映。席间中国电影人吴觉人、徐鸢、王佳彦目光交汇的刹那,上海放映计划已然诞生。当电影放映陷入“拆分为三部曲”的争议时,“四眼老王”王佳彦在新浪微博发起排片方案投票,意外引发热议,这部巨作竟成为当年最受期待的电影节焦点。最终,那届上影节安排了两场放映,一场参照2004年复旦的全天场,另一场则学习日本通宵放映的“地狱体验”。2013年6月15日上午,张献民提前抵达永华电影城,这位“中国最懂《浩劫》的学者”亲手操作设备,为上海观众操作了影片第一部分的中文字幕;那年6月23日晚上的8点45分,《浩劫》在上海影城二厅做了第二场放映,也是那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唯一的通宵场放映。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浩劫》重返上海。今年的四眼老王几乎“复刻”了当年的排片:白天开始的马拉松场与闭幕前的通宵场和十二年前形成闭环。同时特别搭配纪录片《我一无所有:朗兹曼的〈浩劫〉》,重现了导演如何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逼迫历史真相在幸存者颤抖的叙述中显形。今年金爵奖评委会主席托纳多雷表示,电影节承载着“传递和平与共存信号”的使命。这种精神在东西方战争经典的对望中愈发清晰。在“和合共生:中外电影的百年共振”单元中,好莱坞巨制《拯救大兵瑞恩》用震撼的诺曼底登陆场景,将观众抛入枪炮嘶鸣的战场。与此呼应的是中国经典《地道战》呈现的集体智慧,当镜头掠过冀中平原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普通农民用锄头与铁锹构筑起让侵略者胆寒的“草根防线”。电影中既封存着人类最深的苦难,也传递着抗争的勇气。当《风云儿女》中那些粗粝却炽热的影像与《浩劫》中漫长而沉重的证言在电影节交汇,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仅是战场凯旋,更是记忆在时间长河中的永生。(臧韵杰)
    2025-06-17 09:35:21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中国第一个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 ,也是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 。1993年首次举办;1994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