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焦点 > 正文
人民之艺 时代之艺
2022-06-23 14:50:23来源:中国文化报编辑:刘欣

  “向戏剧致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演出”现场 卢旭 摄

  1952年6月12日,新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56号(今20号)正式成立。这座以人民为名的剧院,伴随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的不断发展,进行着“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专业话剧院”的不懈探索。

  70年弹指一挥间,北京人艺用300余部作品,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与几代观众共同见证时代变迁,不断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实践推向新高度。

  经典层出不穷

  1951年初,北京人艺诞生前,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焦菊隐受托执导话剧《龙须沟》。作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龙须沟》选取老北京南城龙须沟附近老百姓的生活为创作对象,描述了这条臭沟改造中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于是之、叶子、郑榕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塑造出一大批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感染了几代观众。

  从《龙须沟》开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北京人艺创作出《茶馆》《雷雨》《蔡文姬》等一批经典戏剧作品,它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洞察世事的尖锐、有透彻的剖析和犀利的批评。这些戏剧经典不仅在人艺的舞台上绽放,也永远珍藏于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人艺高度重视艺术建设,在科学规划、完善机制、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力争为观众呈现风格题材多样、质量水准上乘的演出。北京人艺一方面确保不断排演保留剧目,令经典常演常新,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原创,继续话剧民族化探索实践,着力打造新京味作品。据统计,10年来,北京人艺共创作排演古今中外大小剧目87部3649场,其中大戏56部1951场、小戏31部1698场,国内外巡演及深入基层演出41部413场。

  “北京人艺的作品一直热切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与千万老百姓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与人民的情感紧密相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如是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则认为,关注现实是一个剧院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大剧院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北京人艺70年中,有英雄史实的抒写,有普通人命运情感的真诚表达,有波澜壮阔的时代演进图谱,也有洞幽察微的个人生命困境窘态。”陈彦说。

  正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在《建院七十周年纪念册序言》所写的:“特别是当国家遇到危难时,如2003年北京暴发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艰难时刻,北京人艺从未缺席,积极行动,以一部部创排出的戏剧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充分体现了人艺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才接力不断

  “北京人艺无疑会为我们及后人留下许多具有这样经典品质的作品。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经典作品呢?事在人为,一切的根本在于人。”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看来,北京人艺的成功,不在于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一个集约化、高水平的艺术整体化的创作团队。

  的确,在北京人艺这些经典作品的背后,有剧作家曹禺、老舍、郭沫若、李龙云、刘锦云、郭启宏等,有导演焦菊隐、欧阳山尊、夏淳、林兆华、任鸣等,有演员于是之、刁光覃、舒绣文、英若成、郑榕、朱琳、朱旭、蓝天野、梁冠华、濮存昕等,还有舞台美术等一大批优秀专家的共同努力。他们一起坚守着“戏比天大”的创作精神与“一棵菜”的传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剧目。

  “事业兴盛,人才为本。特别是在当前推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局下,在北京人艺剧场集群运营和管理的发展需求下,更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这3个关键问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介绍,近年来,北京人艺着眼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前谋划部署和推进,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戏剧人才和管理梯队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人艺不断加大力度培养青年人才,2019年重启北京人艺“表演学员培训班”,面向全社会选拔具有一定经验的表演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开展长周期理论教学与舞台实践,培养与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相契合的青年演员,为剧院演员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充分发挥老艺术家、老演员作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青年演员授课讲座常态化,经典剧目排演以老带新常态化,通过舞台实践、讲座培训、创作采风等方式促进青年人才成长,取得突出成效。

  剧场迭代升级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剧院剧场成为承载激活或者体现戏剧文化最活跃的载体。

  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从最初一座剧场——首都剧场,到今天5个剧场群,特别是随着去年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建立和启用,既让这里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地标,也使北京人艺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格局。

  “北京人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京城文化背景,造就了它的个性,同时也决定了它的未来。未来观众所期待的不仅仅是要在这里回味现实主义的经典、观赏多元表达精品,还将期待在常规剧场之外追求当代剧场艺术的多种可能性,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剧美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增强城市气质,延展首都文化的影响力。”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认为,在过去的70年当中,北京人艺一直致力于戏剧空间的元素和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城市发展的关联,以及对于技术灵活运用,在某些方面对于全国话剧院团起到了引领作用。

  “当下,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已经把线上和线下、现实与虚拟的跨时空交流传播变成现实,如果把当代剧场艺术纳入21世纪的背景和技巧方法重新考量,就会发现未来的戏剧范畴将会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近期,结合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进行的一系列线上展演,数以千万计的线上观众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曹林说。(记者  刘  淼)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