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电影   |   电视   |   演出   |   综艺   |   时尚   |   星途   |   图库   |   环球星访谈   |   热词   |   1+1观影团   |   微博
首页 > 综艺 > 正文
《国家宝藏·展演季》在“双厨狂喜”中让历史触手可及
2021-11-29 10:55:2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王卓

  国际在线消息: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与公众共享优质考古资源?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情打造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展演季》,正在交出一份兼具历史敬意、艺术新意与人文诗意的答卷。

  在最新播出的以“一梦大唐”为主题的第六期节目中,京剧《大唐贵妃》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考古发现梦幻联动。那一刻,李隆基和杨玉环凄美飘渺的爱情传说,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历史传奇。

  作为《国家宝藏》文物特展的配套衍生节目,《国家宝藏·展演季》延续“让国宝活起来”的创作初心,在为国宝打造文艺展品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艺术与技术之美,还有机结合了一系列珍贵的考古发现,为国宝延伸历史轴线、深化历史场景,也为文艺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使之迸发出直击人心的时空穿透力。

剧照 节目组供图

  香囊二次唤醒《大唐贵妃》 考古发现成为文艺作品的点睛之笔

  “京剧《大唐贵妃》是我师父梅葆玖先生在2001年创排的,何家村遗宝对外展示是在2004年,我们当时没有机会去了解这段历史,二十年后,因为《国家宝藏》的缘分,我们将香囊的故事加入到师父的创作中,希望也成为一段新的传奇吧!”

  11月27日晚播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第六期节目中,北京京剧院梅派青衣男旦胡文阁在《大唐贵妃》中融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历史渊源,为大家呈现魂断马嵬、仙香续缘的选段。

  舞台上,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唐玄宗收到她的消息时,听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他打开香囊,香气四散,幻化出仙山琼阁,绝美再现了《长恨歌》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的场景。生死两隔的凄美爱情,在一枚香囊的见证下,拥有了来自时光深处的怦然心动。

  杨贵妃是梅派青衣的经典人物,从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太真外传》,到梅葆玖先生取材于《太真外传》并参考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名篇名作全新创排的《大唐贵妃》……无数戏迷沉醉于杨贵妃的倾国倾城、雍容华贵,以及她和李隆基之间的旷世绝恋,但长期以来,杨贵妃在给后人留下无数艺术想象空间的同时,只是一个面容模糊的历史点缀。

剧照 节目组供图

  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让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说有了历史的信物。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介绍,考古学家经多年研究发现,文献中记载的杨贵妃佩戴的香囊,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一样的东西。在本期节目中,齐教授还补充了一个知识点:“这种香囊一个是用来保佑平安的挂件,一个是用来表达爱情的信物,所以香囊就是他们之间爱情的一个重要见证。”

  胡文阁直言,“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九个字,一下子说清了他揣摩了半辈子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生死两隔的场景,“当年陪贵妃赴死的香囊就长这个样子,这也太神奇了!借助香囊这件国宝,我也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创新。”

  二十年前,梅葆玖先生用交响京剧《大唐贵妃》这种大胆的艺术形式,赋予了《太真外传》全新的生命力;二十年后,考古成果和《大唐贵妃》的梦幻联动,把杨贵妃的命运传奇从艺术舞台拉进了历史空间。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展演季》为传承百年的国粹经典添上了一记奇妙的“点睛之笔”。

  国宝创演频现“双厨狂喜” 历史实证让艺术想象有了坚实根基

  历史无声,还好有珍贵的文物从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中一路辗转到我们面前,捎来过去的信息。

  如何让它们开口说话?在文艺创作之前,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通过孜孜不倦的考察、研究与论证,将它们的身份信息逐一解码,把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于是有人说,考古发现能叫人看懂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历史。

  就如第六期节目中所提及的,唐朝作为诗的时代,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宝藏。虽然我们无法见到唐人,但是可以通过他们的诗文,回到长安的高楼酒肆内豪饮欢歌,回到巫峡的湍急江水中眺望神京,回到隋炀的千里黄云下作别董大……而除了诗文,我们还可以透过国宝宇宙里的大唐风华,去窥见那个时代的一面辉煌、一面苍凉。

  为有力践行“让国宝活起来”的质朴初心,《国家宝藏·展演季》在放飞艺术想象力的同时,将创作的根系深深扎进历史之中。回望已经播出的六期节目,这种向考古成果取经、向历史情怀致敬的创作态度,贯穿了所有的国宝创演。

  为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为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创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至少花了八个月拜访学习,他们不断从画卷题跋上那句“数以画献,未甚工”中揣摩王希孟的呕心沥血,并从文博人、工艺人的角度重构这幅画的生命历程;北京演艺集团通过在新疆好几处遗址的实地采风,以及向老一辈艺术家们取经,根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改编演绎了舞剧《五星出东方》,让尼雅遗址从历史的废墟中鲜活了起来;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的师生在深入了解与“商周十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出了男子群舞作品《礼化行》,学生们说:“以文化为根,以文物为据。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的北舞人尝试在坚守中创新,才开辟出中国古典舞的一片广袤天地”。

  如果说有一群文艺工作者一直在向着历史探寻,那么对于另外一群国宝创演者来说,揭榜《国家宝藏·展演季》就是他们与国宝之间相见恨晚的奇妙遇见。

  第六期节目中,来自湖南的95后乐队组合斯斯与帆揭榜创演家乡国宝“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舞台上,她们自弹自唱,将诗文执壶上的“春水诗”混搭多位唐代文豪的诗篇,串联成湘韵民谣《哢春声》,结尾的一句“正是山花烂漫时,诗酒声声唤我回”更是唱出了新时代青年们的蓬勃自信。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点赞“原来民谣还能唱出唐风古韵、梦穿千年,这意境实在太绝了!”

剧照 节目组供图

  可以说,国宝所携带的历史记忆,赋予了当下文艺创作更加丰富的灵感源泉和更加深厚的人文底蕴,于是有多组创演者表示他们在看到国宝时有“认祖归宗”的感觉,也因此愈发坚定了学习、传承和弘扬的信念。

  用考古成果诠释中华文明、滋养大众生活,文艺创新任重道远。频现“双厨狂喜”的《国家宝藏·展演季》,已然自信走出了一条让艺术想象和考古实证双剑合璧的“花路”。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