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在小事上着笔 从情感上打动观众

2019-09-02 09:19:41|来源:北京日报|编辑:武若曦

  刘劲已经演了24年周恩来总理的银幕形象。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报送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近期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表彰,本报记者近日联系到了正在外地演出的本片导演兼主演刘劲,他这两天忙得连轴转,刚在甘肃省武威参加完“绿色中国行”慰问演出,又赶往青岛参加演出。

  听到影片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刘劲很高兴,“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影片从5月中旬公映以来,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大专院校、各大部委、中央党校和航天局都专门公映。刘劲透露,影片将上映到10月15日。

  看剧本过程中多次落泪

  “我演了24年周恩来总理的银幕形象,几乎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都说演员塑造了角色,但在周总理强大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受到了总理的召唤,正慢慢向一个伟大的灵魂靠拢,他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1995年,刘劲在电视剧《遵义会议》中开始扮演周恩来总理,很快就凭着精湛的演技和外形上的帅气征服了观众,之后他在电影《长征》中出演周恩来,再度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从此,他就成为了饰演周恩来的“专业户”。到现在,他已经七十多次在银幕上塑造周恩来的形象。

  四年前,他收到作家曹谷溪的剧本,剧本的名字叫《周总理回延安》。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时,曹谷溪就在欢送总理的人群中,他还与路遥一起为此写了一篇文学作品,后来曹谷溪又将其改编成了脚本。刘劲看了后,发现这就是自己寻找了很多年的剧本。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在周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

  刘劲告诉记者,剧本最打动自己的是对周恩来内心活动的刻画,当时周总理已经是癌症晚期,身体非常虚弱,加上工作压力大,人很憔悴,刘劲形容总理的心态是“一直清醒状态下的痛苦”。为了让剧本更加精彩,刘劲请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担任顾问,请来《湘江北去》的编剧王青伟修改剧本。刘劲当时有一个想法,如果这个剧本不能让自己在看的过程中掉泪,就绝不开拍。当王青伟把最终的剧本给他看后,刘劲真的在看剧本的过程中多次落泪,他觉得可以开拍了。剧本的名字最后改为《周恩来回延安》,他也第一次当起了导演。

  为更像周总理减重28斤

  影片2018年8月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开机,随后转移到延安,沿着当年周恩来回延安的路线实景拍摄。不过,让刘劲感到为难的是,现在的延安已经是一个车水马龙的现代城市,要想找到当年贫困年代的自然环境,还真的很不容易。最后影片加了一些电脑特效,比如还原当年的沟壑环境,把背景中的高楼大厦用电脑修掉等。

  从2018年春节开始,刘劲开始减肥,他聘请了专业的减肥团队,每天只吃减肥饼干,早中晚三片,外加少量的蔬菜和牛奶。等到拍摄的时候,他的体重居然降了28斤,在形体上接近了周恩来当年的样子。

  为了达到历史真实,刘劲做了大量采访,其中包括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当年他在延安插队。刘劲说,这部电影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周总理的内心世界出发,在小事上着笔。影片中周恩来总理发现延安的农民连小米饭都吃不饱,心里很难受。当年周秉和插队期间回到北京,在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延安的艰苦生活,总理为了求证,让他再找一个同学来核实,发现所说的都是真事。1970年3月10日,周总理以国务院名义在北京召开“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加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和改变延安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可以说,影片中很多细节都有历史出处,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的高度统一。

  片中有很多细节非常到位,比如周恩来总理在餐厅开会,在卫生间坐在马桶上办公,这些细节都反映了总理的生活状态。影片也通过一碗小米、一杯茅台酒、一副老花镜来反映总理的日理万机和鞠躬尽瘁。

  只要观众认可就还演周恩来

  在刘劲看来,《周恩来回延安》有三大核心点:一是展现了领袖人物跟人民之间的鱼水情,周恩来总理26年后回延安看望乡亲们,这是一种礼仪,是回报之情,这种感情有永恒的价值,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和担当;其次,电影中周恩来身上展现出来的感情具有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直戳人心,感人至深;第三,影片通过总理和人民之间的互动,打通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点,也打通了跟观众之间的情感点,引起观众的共鸣。

  刘劲坦言,自己一辈子演周恩来,也有寂寞孤独的时刻,有些时候觉得真的坚持不下去了,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专家和观众们的肯定,心里一下子坦然了,有些观众告诉他,他们心目中的周恩来就是刘劲饰演的样子,这样的赞美让他的内心很感动,“只要观众认可我,需要我,我就愿意继续演周恩来,做一个周恩来精神的弘扬者。”

  人们往往把主旋律电影等同于经典,刘劲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现在有些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者的心态并不好,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很多人的心静不下来,在创作上没法投入,对于影片中历史人物性格的挖掘不够深入,很多资料都是从网上复制来的,而且还是文件,这样的创作态度,自然很难出精品,“只有静下心来,贴近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创造出时代精品,达到艺术高度。” (本报记者 王金跃)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娱乐微信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