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追求戏剧与生活的融合

2018-10-11 07:57:25|来源:人民日报|编辑:于晓萱

  “红包、积分、打卡、充值”“17楼、25级台阶、50.15米、84光年”根据这些不同的命题,请创作团队在48小时内展开想象,创作一部约20分钟的短剧。这是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推出的“48小时V戏剧”活动。青年创作人员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一个命题的创作任务,而这48小时的生活和创作过程都将在网上全程直播。48小时后,创作的作品将直接面对观众,接受评判。这不仅是对戏剧工作者创作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刺激,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戏剧人生活的平台。

  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孟京辉说,这个舞台很简单,黑色地胶、白色幕布,但是充满了冒险和创意。月台小组创作团队在48小时内,从数字中得到灵感,利用简单的道具演出了一部名叫《18楼》的短剧。主创人员张馨月说:“创作过程中不断有灵感出现,这样的创作形式很激发我们的创作力。”

  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承办,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支持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已经举办了11届。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推出300多部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青年戏剧艺术家创作的戏剧作品,其中国内首演剧目超过120部,近40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近5万名观众参加了各项公益戏剧教育活动,近2000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加入到戏剧节的创作及制作工作中。

  在今年北京青戏节3个月的时间里,北京的12个剧场上演了26部风格各异的国内外戏剧,同时推出“48小时V戏剧”、戏剧教育等活动,培养青年戏剧人才,创新戏剧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不断拓展戏剧空间,不仅局限在剧院,博物馆、修车间等也成为戏剧上演的场所。今年的“48小时V戏剧”演出在汽修车间上演,实现了建筑、戏剧与生活场景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开幕式的重要部分,由恭王府博物馆展览活动部、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主办,恭王府博物馆书画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的《陌生化接触——聂竞竹海报与装置艺术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20余件独具匠心的装置和艺术作品向人们展出。

  “青年”是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关键词,也是戏剧节的真正主角。10多年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探索与国际接轨,培养了不少戏剧人才。2008年以来,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共上演来自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日本、巴西等19个国家的81部优秀戏剧作品,是青年戏剧向世界舞台输出中国文化力量的重要桥梁,至今已有30部优秀青年戏剧作品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各大国际戏剧节展演,演出场次约550场,国际戏剧观众达15万人次。从青戏节走出的李建军、孙晓星、裴魁山、何雨繁、陈明昊、李凝、邵泽辉、黄盈、王翀、杨婷、姬沛、赵淼等,已成为中国当下戏剧创作主力军。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戏剧交流,今年的青戏节特别设立“直通阿维尼翁”单元:8部短小精悍的剧目将模拟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演出效率,同天在一个舞台上先后上演,用极简的舞台和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完成装台换景等工作,并意图制造不同戏剧之间出乎意料的沟通联系。其中的优秀剧目将保送明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

  孟京辉希望,给青年创作人员充分的创作时间和自由空间,充分尊重青年的话语权、思维方式与表达诉求,在紧密回应国际最前沿戏剧趋势的同时,实现创作者和观看者共同成长。(本报记者 王 珏)

国际在线娱乐微信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