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剧院成立一周年发展论坛”:笑声之外收获思想

2016-07-26 11:25:23|来源:国际在线|编辑:位中阁

  图片默认标题

  7月21日,“北京喜剧院成立一周年发展论坛”拉开帷幕。数十位来自艺术界、评论界和媒体的专家学者荟萃一堂、各抒己见。长达4小时的热烈研讨,不仅回顾了北京喜剧院的一年来的历程,也为今后的发展规划拓宽了思路、打开了视野。

  2015年7月16日,由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的北京喜剧院正式开幕。作为国内首家以喜剧为核心定位的专业剧场,北京喜剧院的成立备受业界关注。一年来,北京喜剧院始终坚持“精品+亲民”的经营定位,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展现流派纷呈的喜剧作品,为观众奉上了35台212场喜剧盛宴。与此同时,北京喜剧院的艺术普及活动也举办得有声有色,不仅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喜剧表演者和爱好者,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普通观众叩响喜剧之门。北京喜剧院,正推动着中国喜剧的创作与繁荣,初步搭建起一个喜剧艺术荟萃、展示、交流、创作的国际平台。

  在喜剧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北京喜剧院隆重举办本次喜剧发展论坛,广邀业内外人士围绕喜剧院的发展与规划建言献策,共同探索喜剧艺术未来的方向和目标。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北京喜剧院艺术总监陈佩斯、北京喜剧院运营总监王彦率先发言;著名导演陈薪伊,表演艺术家姜昆,著名演员杨立新,《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开心麻花总经理王亮,北演公司总经理郑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吴朱红,媒体代表《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知名评论人彭俐、余韶文、周黎明、宋宝珍等也纷纷发表了精彩的观点。

  扛起喜剧艺术的大旗:众名家点赞北京喜剧院

  自成立以来,北京喜剧院在剧目制作、运营管理、演出排期等各方面摸索前进,初步形成了以演出运营为主、集创作生产和艺术普及教育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当日的论坛上,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亮出了喜剧院一年来的运营数据:截至2016年7月15日,北京喜剧院共带来35台212场商业演出,观众达17.6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0%。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舞台下的艺术交流也如火如荼。2016年3月以来,北京喜剧院陆续展开了周二喜剧课堂、传统文化讲座等五个系列的艺术普及活动,累计举办35场,吸引观众近4000人次。

  中国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对喜剧院交出的这份答卷颇感欣慰:“北京喜剧院立足于喜剧的机巧和艺术的基石,努力建设成了一个以喜剧活动为龙头、兼收并蓄的喜剧运营机构,已经成为北京喜剧的‘大本营’和风向标。一系列有关喜剧的演讲辅导,不仅为剧场带来荣耀,也让徘徊在喜剧门边的人们坚定了信念。”

  《中国日报》高级专栏评论家周黎明不吝赞美:“北京喜剧院坚持精品路线和高雅趣味,不仅提高了当下喜剧演出的水准,也提升了观众的喜剧认知与审美趣味。北京喜剧院正传递出一座文化坐标的价值与能量,引领着国内喜剧发展的风潮。”著名表演艺术家杨立新也深有同感:“北京喜剧院擎起了中国喜剧的大旗,这是喜剧院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应有的文化自信。”南京大学文学院吕效平教授则精辟地指出“北京喜剧院对喜剧负责、对艺术负责”,在座嘉宾纷纷表示认同。

  资深评论人彭俐从中国喜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展望:“时代需要喜剧文化,中国人需要有质量的笑声。我们要用宽广无限的眼光去设想北京喜剧院的发展远景,拥有将喜剧院打造成‘百年老店’的愿景和信念!”

  何为好的喜剧:回归戏剧本质,承载笑的智慧

  当天的论坛,许多嘉宾纷纷将视点聚焦于喜剧艺术本身,对喜剧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迸发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真知灼见。

  一段时间以来,演出市场有不少各种打着“爆笑喜剧”标签的商业戏剧、娱乐戏剧。对此,著名导演陈薪伊精辟地指出:“喜剧院不是娱乐场,喜剧是最深刻的艺术。以喜剧的角度切入人性的深处,恰是一种高明的剖析方式。”北演公司总经理郑颖非常认同“喜剧不是娱乐”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喜剧从乐观的角度来演绎五味杂陈的人生,用喜剧的方式表现出历史的风云、生命的厚重。它要求喜剧人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超然的身心状态和面对生活的高妙智慧。”

  嘉宾们对喜剧艺术的探讨可谓互相启发、妙语频出,资深评论家周黎明随后也对喜剧的深层内涵进行了生动阐发:“优秀的喜剧作品不仅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开怀大笑,还启发观众在笑声中思索谐趣背后的意蕴。事实上,高级的喜剧与高级的悲剧可互相转换,哭笑交融、笑中带泪正是喜剧极高的境界。”在《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看来,这样的喜剧堪称伟大,它用艺术的方式传达对世界真相的认识;它与人群中的“开心果”异曲同工,能够在内心悲苦的同时将欢笑带给别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编剧吴朱红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非常具体地分享了对喜剧的体悟:“喜剧艺术应回归戏剧本质,立足剧本本身,通过人物性格与情感的差异来结构出矛盾与冲突,最终呈现出丰富的戏剧性。在戏剧性之外,喜剧还需具备较强的文学性,两者的结合能产生更加强烈、更具内涵的喜剧效果。”

  当代喜剧的发展瓶颈:不缺段子,缺“结实”的创作

  放眼当下,丰富的时代内涵、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蓬勃的文化生活,为喜剧艺术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宽广的空间。然而,近些年中国喜剧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隐忧。论坛当天,与会专家为当下喜剧深度“把脉”,指出了喜剧艺术需要突破的瓶颈。

  资深评论人余韶文联系当下的喜剧创作与“互联网段子”现象,不无遗憾地提出“现在写段子的人很多,能写喜剧的人很少”,他认为,喜剧的创作需要真正具备喜剧精神的“段子手”,创造出具有深度和生命力的“笑点”,构成有机的戏剧节奏和喜剧元素。著名演员杨立新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喜剧排演实践方面的问题:“我们也有优秀的剧本,但表、导、演的水平不成熟不过硬,使喜剧作品的二度创作失色不少。”

  《蒋公的面子》导演吕效平教授与青年创作群体交流频繁,当日论坛上,他传达出青年创作者的心声:“青年团体需要更宽容的创作环境,大胆地表现道德的边界与困境;青年人的创造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他们需要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更具综合性的培养机制。”

  中国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宋宝珍就如何打造成功的喜剧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创作出结实的剧本,塑造与世俗人性息息相通的人物形象;其次,注重讲述方式,创新喜剧的结构模式和展现手法;最后,要嵌入深刻的主题,揭示出人的存在、困惑与精神”。

  喜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兼容并蓄,包容多元

  当日观点纷呈的研讨中,“包容”是一个点击频率颇高的热词。与会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强调,包容与多元是喜剧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更是喜剧繁荣发展的必然方向。

  成立一年来,北京喜剧院以开放的视野、包容的姿态,广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喜剧作品。据国际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介绍,北京喜剧院既有极具中国特色的《戏台》、《老宅》等原创精品,也有《无病呻吟》等展现外国喜剧艺苑风采的经典作品;不仅有《河东狮吼》等淬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作,也有《五斗米靠腰》等反映都市风貌的时代新戏;既上演喜剧院倾力打造的看家剧目,也盛邀开心麻花等国内优秀院团亮相舞台。

  对此,评论人周黎明表示:“我非常欣喜地在喜剧院的运营理念中看到了‘包容’二字,这是喜剧艺术发展必要的土壤。喜剧院在这一年里呈现了喜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我们知道优秀的喜剧不止一种。”

  同时,“包容”也意味着满足观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北京喜剧院艺术总监陈佩斯强调:“喜剧的发展要坚持喜剧艺术的多元性、尊重观众的选择,喜剧市场一定得形式多样、充满生机。”宋宝珍对开放与包容的精神理念也深表赞同:“喜剧可以是高雅的,也可以是通俗的,要依据观众不同层次的审美趣味、各年龄段的美学需求,形成多元的喜剧定位,追求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此外,与会嘉宾对北京喜剧院的发展发表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评论人彭俐提出了促进喜剧艺术繁荣的几点构想,如成立一个喜剧美学研究会,创办一本中国喜剧杂志,建立一个中国喜剧博物馆,甚至每年举办一次喜剧剧本的“招标会”。著名演员杨立新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一方面,喜剧院可设立喜剧剧本的征集和评奖,激励我国的喜剧艺术创作;另一方面,需继续深入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大力开展各类研讨、讲座,将喜剧院打造成为中国喜剧的交流平台和发展源地。杨立新还充满信心地表示,北京喜剧院既然擎起了中国喜剧的大旗,便肩负着引领中国喜剧加速前进的重任。

国际在线娱乐微信

返回顶端